壹、除夕的來歷
相傳古時有壹叫夕的怪獸,頭上長角兇猛異常,每到臘月最後壹個夜晚的子時,就會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所以每到這壹天,周圍村子裏的人無不恐懼萬分,為躲避夕獸傷害,家家都會門窗緊閉,不敢出聲,生火做飯。
壹次有位叫年的壯士從此路過,見大白天村裏沒有壹點煙火人氣,死壹般寂靜,感覺奇怪,就叫開壹家人的房門問其原因,出來壹位老者,神色驚慌,說明緣由後勸年馬山離開,以免被“夕 ”獸傷害,年聽後對老人說;妳把村裏的人都召集起來,只要按我的安排去做,今晚每家門上都貼上大紅紙,屋裏點上紅蠟燭,院裏堆放竹子,待“夕 ”獸來時將竹子點燃,我便可將此“夕 ”獸斬殺,永絕後患。村裏人聽後,也都豁出去了,紛紛照辦,半夜分,“夕”獸按時到來,狂叫著向村裏撲去。進村後卻遠遠發現氣氛與以往不同,家家門上貼著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壹抖,又突然聽到從各家院子裏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栗,原來它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年突然出現,揮刀將“夕 ”獸斬殺。鄉親們得知這壹喜訊後,紛紛換上新衣,戴上新帽,走出家門,相互道喜問好慶賀吉祥的來臨,並家家準備好豐盛的食物,答謝款待年。過了幾日,年要離開時,家家又點燃竹子恭送年。這就是過年,除夕夜、及送年的來歷。過年、就是年從此路過,除夕夜,就是在深夜子時除掉了“夕”獸。送年、就是送別年。
從此以後,每年臘月三十,家家都會貼紅對聯、燭火通明、守更待歲。戶戶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並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過幾天後再送年。這種風俗越傳越廣,最終便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壹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壹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壹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二、除夕的習俗:年夜飯
我國早在漢代就有除夕吃團圓飯的習俗。舊時,由於生活水平較低,平時做不到飲食豐厚,只有到了過年時才能改善壹下,因此對年夜飯的質量和內容要求較高,飯菜要盡可能豐富,壹是為了解饞,二是這種充實感預示著來年的豐衣足食。
關於年夜飯來歷的傳說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壹則關於人們齊心協力***同抵禦“年”的故事。相傳古時候,有壹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壹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夥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壹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於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壹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裏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裏大家都不睡覺,在家裏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裏,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壹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壹個多麽不易得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