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俑
陶制,高197厘米,秦俑,出土於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壹號坑。
秦始皇的兵馬俑分步兵俑和騎兵俑兩個主要兵種,每個兵種又有士兵、軍吏和將軍的區別。這些雕像雖然都是類型化的人物,但並不千篇壹律,幾乎每壹件陶俑都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以將軍俑為例,秦朝的雕塑家們不僅塑造了不同的外形特征,而且還創造了不同的個性和氣質。有的聰慧機敏,血氣方剛,有的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還有的老成持重,遇事不驚……雕塑家們在藝術上的處理是如此得出色,以至於我們感覺到他們距離自己並不遙遠,都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這件《將軍俑》就是很好的例子。
雕像中的將軍身材高大,前庭飽滿,二目炯炯有神。他頭戴燕尾長冠,身披戰袍,胸前覆有鎧甲,雙手相握置於腹前,或許左手本來還按著什麽武器。他的神態剛毅自然,沈穩平靜,表現出身經百戰,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和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的百倍信心,是當時秦朝威鎮四海的強大軍隊中上層武官的真實寫照。
跪射武士俑
《跪射武士俑》 陶制,高130厘米,秦俑,出土於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壹號兵馬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中的武士俑兵種繁多,等級分明,陣容整齊,體現了秦朝軍隊的嚴謹編制和強大武力。用來組成嚴整陣容的兵馬俑,服飾裝備都是嚴格按照等級、兵種而定制的;人物姿態、動作也有壹定規範。它們面部表情都顯得莊嚴肅穆,如同是活生生、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行將出征或是接收檢閱的武裝部隊。士兵俑包括了騎兵俑、步兵俑和射手俑等,《跪射武士俑》就是其中射手俑形象的典型代表。
這件作品中的陶俑為跪射姿勢,束發並挽成偏斜的發髻。他身披鎧甲,右膝著地,左膝彎曲下蹲,右手握弓,左手向右作扶持姿勢。出土時陶俑的旁邊還有腐朽的木弓遺跡和銅簇等兵器,說明武士俑原來持有實戰中應用的弓箭作為武器。這個士兵俑面部表情嚴肅,身體的動作體現出他機警的心理,似乎隨時準備加入戰鬥。
整個作品人物面目清晰,形象生動,身體結構準確,動作自然,充滿了內在的動力,是當時弓弩手形象的生動寫照,體現了秦朝雕塑家們高超的雕刻技藝。
古俑是中國古代明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早是專指古代墓中隨葬用的偶人,後來其外延有所擴大,有生命的家禽牲畜以及想像中的神靈的摹擬品亦被納人其中。 因為俑的使用是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壹樣生活,所以俑真實負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中國古俑在其盛行的從東周至宋代的約 1500 年中,彌補了同時期地面雕塑在種類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為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以及歷代審美習尚變遷的軌跡,成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俑產生於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喪葬理念的溫床。最早的俑見於安陽殷墟商代王室墓中與人殉壹同發現的雙手綁縛的奴隸俑。至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進步導致了人殉時代的終結,代替人殉舊俗的隨葬俑興盛起來 。這壹時期的文獻《孟子》、《禮記》也首次出現了關於俑的明確記載。中國古代各類俑中陶俑數量最多,另外俑質也偶用木、石、瓷、銅、銀等材料。俑的分類及名稱尚無定制,殆有依其身份、依其姿勢與持物、依其族屬而定名數種。 中國的俑發軔於商,至東周時代漸趨流行。在山西長子縣春秋晚期晉國墓中發現的4件木俑仍與人殉同存,這正是人殉沒落、以俑代替活人隨葬之風初興的特征。至戰國,湖南、湖北、河南楚墓中流行木俑,多為侍衛桶和女侍俑。北方諸國多為樂舞俑,而且多用陶塑,模制未見。 20世紀70年代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發現大規模兵馬俑群。陶俑總數可達7000之巨。這是摹擬的千古壹帝的送葬軍陣。其數量龐大、形體壯碩、氣勢懾人,是申中國古代陶塑芝術的空前之舉。最近,在緊靠秦始皇陵東南側的甲胄坑旁,又發現了跣足袒身舞蹈狀的巨型秦桶。所有這些都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古代雕塑的歷史。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雕塑藝術大發展的時期,俑的種類、數量、材質、水平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關申西漢帝陵陶俑數量很大,壹般高50-60厘米。或上承秦俑,模制敷彩; 或沿襲楚風,裸塑著衣。侯王墓中,除武裝士兵俑外,家內奴婢和伎樂俑也占很大比例。型體略小於帝陵之制。低級官吏和地主墓中也有放置俑的,俑的構成主要是家內奴婢。西漢南方常見木俑,楚制依舊。而山東地區陶俑也繼承了戰國齊地古拙的傳統。東漢伴隨 著莊園豪強的發展 ,與場景模型配置的小型陶俑多了起來,而且造型更為生動傳神。其中河南的樂舞百戲、武裝部曲俑;四川的勞作、說唱俑;廣東的陶船及船夫俑;甘肅武威的銅車馬儀仗俑代表著這壹時期的最高水平。 三國、兩晉、南北朝由於社會的動蕩與破壞,俑的制作也陷入低谷。其中西晉之時,俑的組合形成壹定模式,約可分為鎮墓俑、出行儀仗俑,侍仆舞樂俑、窟廚捅四類。南朝的俑,承襲了西晉的傳統,而北方由於少數民族的人主,出現了極具時代特征的甲騎具裝俑。 隋唐時期伴隨著社會的安定與繁榮,俑的芝術又迎來了壹個新的高峰。文官俑、武士俑、仕女俑、牽駝俑、牽馬俑、騎俑、戲弄俑、胡俑成為這壹時代的常見種類。尤以色彩斑斕、奇偉多姿的三彩俑凝鑄雄渾富麗的盛唐之音,堪稱中國古俑的壓卷之作。 及至五代,俑風大變,鎮墓壓勝的神怪誦受到重視。宋代以後,葬俗轉易,尤其是焚燒紙明器在喪葬中的盛行,俑的使用驟減,至清初遂告絕跡。 俑的歷程雖已結束,但它在中國雕塑史上塗抹的瑰麗色彩卻如史詩般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