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竹玲
治療失智癥,只能做到癥狀的延緩與控制,無法做到完全阻止記憶力退化的情形,因此,對於這項病癥,預防更為重要,年輕時就應多多儲存腦本,若家族中有失智癥者,更應該及早應養成多動腦、常運動與健康輕食的養生習慣。
家裏收藏著壹種愛,叫做「怕忘記」,怕孩子踢被著涼、怕孩子沒吃飽、怕孩子學壞,但最怕的是——忘記了這些事。網路上壹部溫馨感人的微電影「媽媽的記憶體已滿」,讓許多觀眾忍不住淚崩,並體悟及時行孝的重要,也有不少網友在看過後開始擔心自己或家中長輩的「記憶體」是否也會有滿出來的壹天?究竟該如何保養,才能讓家庭只收藏愛,而不用擔心收藏「怕忘記」?
臺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失智癥逐漸成為年長者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大威脅。根據失智癥盛行率調查,在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有 5 %至 6 %的人口患有失智癥,且平均每增加 5 歲,失智癥盛行率大約增加 1 倍,若是 85 至 90 歲的老年人,罹患失智癥的機率更高達每 3 至 4 人中就有 1 人。
漢方中醫診所主任醫師卓資彬指出,老年失智癥的成因中,較常見的有退化性失智癥及血管性失智癥兩大類。前者起因於腦部神經細胞退化或神經傳導功能缺陷,如阿茲海默癥、路易氏體型失智癥,後者則是因多重性腦中風或多發性腦梗塞等血管因素導致智力退化。此外,也有部分患者是同時具有血管性失智癥與退化性失智癥的混合型失智癥,或頭部外傷、腦腫瘤或感染、維生素 B12 或葉酸缺乏、中毒造成的失智癥。
中醫對證調理,延緩失智
高雄中醫師公會前理事長蘇聰明表示,傳統中醫稱失智癥為「文癡、善忘、呆病」,起因於老邁氣血俱衰,七情內傷蘊結,或是久病耗損陰陽,以致腦髓失養、記憶障礙。其病理表現有「虛證」與「實證」之分,治療及調理時必須按「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準則,而不是壹味地給予大溫大補藥物來幫患者補腦。
蘇聰明說,中醫在診斷上將失智癥區分為「髓海不足型」、「心脾兩虛型」、「痰濁阻竅型」及「氣滯血瘀型」等四種證型,治療時必須按照證型對癥施治。臨床上常采用「還聰湯」加減處方,例如有頭痛癥狀者可加川芎、丹參;而失眠、健忘顯著者可加遠誌、酸棗仁;經常有痰應加半夏;體型肥胖或兼有腹脹者可加厚樸等。
卓資彬也指出,西方醫學清楚描繪出各種神經細胞退化以及腦血管病變,是導致老人失智癥的主要原因。現代中醫則結合西醫學理,在治療上采行滋養腦神經、改善血液循環與加強清除腦中自由基的用藥策略,對於腦部神經細胞退化導致的失智癥,可依患者證型開處「天王補心丹」或「益氣聰明湯」;若是血壓過高,符合「肝陽上亢」型的患者可開「天麻鉤藤飲」;與高血脂癥相關的失智癥也可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至於腦中風後出現的失智癥,則可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方來治療。
若以單味藥材來看,常用具有益智寧神功效的遠誌、天麻、石菖蒲、郁金、五味子及刺五加;可改善神經衰弱、養血安神的人參與大棗;能活血化瘀,降低血清膽固醇及防止血管硬化的丹參、銀杏與何首烏;能平肝風、除心熱,緩解血壓升高的鉤藤;生精補髓,入腎助陽的鹿茸、肉蓯蓉;以及減少神經傳導物質受自由基傷害的黃精、杜仲,與兼有鎮靜安神作用的酸棗仁等。
健腦有壹套,動腦、運動加輕食
所謂的「多動腦」,不是要大家將所有時間投註於不擅長且難度高、壓力大的工作,讓自己天天都煩惱,而是在工作之余妥善運用休閑時光,做壹些可動腦、益智又愉悅身心的活動,例如飼養寵物、彈奏樂器、規畫旅程、寫日記或部落格、抄寫經書、下象棋、打橋牌、玩麻將等。至於「常運動」不只是強健身體,還能活化腦力,達到頭好壯壯的效果。研究顯示,運動量高的人發生智能衰退的比例,較平常少運動者少 3 至 4 成。
中醫師推薦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甩手,或慢跑、快走等,都有助於 *** 肢體靈活度,並提升腦部的含氧量。另外,經常 *** 內關穴、中沖穴、湧泉穴、神門穴、大椎穴、勞宮穴、百會穴等,也都有鎮靜安神、健腦益智的功效。
飲食方面要謹守清淡、 8 分飽原則,多攝取各類蔬果,平時可適度補充滋腎食物,如核桃、黑芝麻、黑豆、山藥,以及能幫助行血、降低膽固醇的白背木耳、姜黃,以及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EPADHA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