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高超的建築水平
隋唐的建築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渾,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尤其在橋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1.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隋朝傑出的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修建的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裏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所以安濟橋又叫趙州橋。趙州橋設計非常科學,由五拱構成。中間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它既可減輕大拱及橋基的負載,又可分洪和節省建築材料。同時,小拱對石橋本身也增添了美觀、玲瓏和生動的姿態。趙州橋堅固耐用,橋面平緩,有利於交通。趙州橋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車馬仍可通行。距今約1400年,在漫長的時間裏,歷經洪水、地震、風化,至今仍然堅固的屹立著。這不能不說是壹項奇跡,而這壹奇跡的出現無疑是由於設計的巧妙。
宋人杜德源有詩贊頌安濟橋“駕石飛梁盡壹虹,蒼龍驚蜇背磨空”;元代劉百熙有詩贊“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明代詩人祝萬祉贊美安濟橋“百尺高虹橫水面,壹彎新月出雲霄”,實不過譽。
近代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說趙州橋的結構“所取的方式,對於工程力學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極經濟極聰明的控制。……真可驚異地表現出壹種極近代化的進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趙州橋遴選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
趙州橋成為橋梁建築史上難得壹現的秀美風景,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當地的壹個重要的旅遊資源,每年都吸引無數國內外旅客觀光旅遊。
2.唐都長安和大明宮含元殿
它東西約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長約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舊城面積的十倍。長安城規模龐大,“長安百萬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長安城市、坊分開,東西對稱,城內街道、住宅規劃得有如棋盤,全城街道整齊寬直,樹木成行,兩邊有排水設施;這些都是我國城市建築史上的新創造。
大明宮位於長安城東北的龍首原上,居高臨下,唐太宗時開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舉行大朝會,以及閱兵、獻俘等主要儀式,都是在此殿舉行,其性質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面積也基本相當。
雄偉的含元殿建築群,充分顯示了壹千三百年前我國建築工匠和設計師們的傑出的創造才能。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發明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發明前,人們用手抄書,這既費時耗力,又易出錯。到隋唐時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什麽是雕版印刷術呢?
2.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長約488厘米。卷首為佛像畫,後為經文。畫著釋迦牟尼對弟子們說法的神話故事,四周環繞的天神也在靜聽,大家神色肅穆。畫面精美,線條流暢,字體整齊,渾樸厚重,著墨均勻,刀法純熟,是優美的版畫藝術。
即這部《金剛經》是壹個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為他父母祈福消災而刻印的佛教經書。這樣,這部《金剛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但在近代被外國殖民者掠走。
“1900年,絲綢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時,發現了壹個秘密的復窟,裏面堆滿了古寫本和古畫。這個自公元366年開窟,***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滿了自北魏至元代壹千多年間畫家和雕塑家們留下的藝術傑作。這座文物藝術寶庫的發現,很快引起了帝國主義者的註意。1907年,替英國工作的匈牙利人馬克·斯坦因風聞此事後,馬上帶著中國翻譯蔣孝琬,跑到千沸洞來。他千方百計誘騙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揀選了24箱古寫本,5箱古畫和絲繡品,計1萬余件,全部運抵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而他為這些希世奇珍只付給王道人500兩銀子和交了130鎊稅金。1914年,斯坦因又從這裏騙走5大箱手稿,計有600多卷佛經。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剛經》,是印刷史上極為罕見的瑰寶。斯坦因是壹個極為貪婪的所謂“漢學家”,他對我國西域文物進行了三次掃蕩,歷時16年,盜騙走了足以裝滿壹個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和文書。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唐詩是唐代文學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最輝煌的時期。唐代遺留下來的詩歌將近五萬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遺留下的詩篇數目多出兩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詩人人數也大大超過了戰國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詩人的總和。
唐代詩歌壹般來說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①初唐詩壇的佼佼者是陳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據詩壇的依然是南朝那種輕浮綺靡的宮體詩,直至唐高宗年間,生活遭遇、思想感情與宮廷詩人不同的陳子昂,力排梁陳“逶頹靡”的詩風,以復古為號召,主張作詩要有“風骨”,他創作的《登幽州臺歌》對唐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盛唐時期是壹個詩星璀璨的時代,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詩壇上名家輩出,流派眾多,詩體大備。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描寫了悠閑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雖然有時流露出佛老消極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緒,但在藝術上卻很有成就。他們的詩使晉宋以來形成的田園、山水詩更加豐富,在文學史上具有壹定的地位。此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初中已學過的王維詩的特點。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等人的詩既描繪了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反映了邊塞軍人無畏的氣概、樂觀的精神、思鄉的情懷和將士苦樂的差異等,為唐詩增添了新鮮壯麗的色彩。盛唐時期成就最高的當屬李白、杜甫。李白蔑視權貴,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詩氣勢磅礴,熱情奔放,想像豐富,手法誇張,意境深遠,具有突出的浪漫主義風格,有“詩仙”之稱,是繼屈原之後又壹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絕唱。教師還可向學生朗誦李白的《贈孟浩然》,體會李白詩的風格。杜甫是我國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聖”之稱。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前後由盛轉衰的時代,壹生貧困失意,顛沛流離,因而他的詩揭露了統治階級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層人民在戰亂前後的悲慘境遇,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懷。他的詩風深沈濃郁,跌宕有致;語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毫發無遺憾”的嚴肅創作精神,使他成為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別》等。
③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原來潛伏著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種昂揚樂觀的情調,在中唐時期成為主流。中唐詩人白居易等繼承杜甫的傳統,進壹步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掀起新樂府運動,倡導詩歌沿著“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在藝術上追求淺顯平易的詩風。白居易的諷喻詩《新樂府》50首等就是這類詩的代表。
④進入晚唐時期,封建統治岌岌可危,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國勢的衰微,詩歌的風貌又為之壹變。杜牧和李商隱是活躍於晚唐前期的兩位成就較高的詩人。杜牧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以意為主”,反對單純追求“文采辭句”,現實性較強。李商隱壹生仕途坎坷,但壹直關心政治,詠史詩在其詩中占的比重較大。這兩位詩人的詠史詩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現實,但也都流露出個人失意的頹喪情緒。在藝術上,杜牧追求“高絕”,不滿“奇麗”;李商隱則形成深情婉曲、典麗精工的獨特風格,為我國古典詩歌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陳子昂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今屬四川)人。少年時家庭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發憤讀書。曾兩次從軍西北,熟悉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陳子昂的詩,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過巨大影響。陳子昂存詩***100多首。代表作《登幽州臺歌》是他隨軍北征契丹時所作。他在軍中參謀軍事,屢有建議,都不被采納,懷才不遇,失意無聊,作此歌以表達深沈的憂憤。幽州臺即薊北樓,相傳是戰國燕昭王所築。古人,歷史上的卓越人物;來者,能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後生。這首詩的意思是,壹個人站在幽州臺上,想著天地宇宙的古往今來,無窮無盡,再想到自己的孤獨、壯誌不得施展,不禁流下淚來。
孟浩然
孟浩然(約689—約740),唐朝詩人。襄陽(今屬湖北)人。早年隱居,四十歲遊長安,應試不第。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隱居生活。有《孟浩然集》。
王維
王維(?—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王維存詩近400首。以優美的山水、田園詩聞名。蘇軾在《東坡誌林》中贊美王維的詩畫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雪溪圖》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高適
高適(706—765),唐朝詩人。字達夫,渤海(今屬河北)人。少貧寒,失意。後任節度使,熟悉軍旅生活,作邊塞詩著名。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詩風也相近,氣勢豪邁。
岑參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中年時曾兩次出塞,滿懷報國壯誌,想在戎馬中開拓前程,雖未能得誌,卻使他的詩作題材空前開闊,風格大變。雄奇瑰麗的色彩,悲壯豪邁的風格,成為他邊塞詩的基本色調。他的邊塞詩既寫軍中生涯,又寫大自然多變的景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最具代表性的壹首。全詩如下:“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欄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石窟藝術
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間開鑿出來的寺廟和僧舍,是宗教徒頂禮膜拜的神聖殿堂。隨著宗教的廣泛傳播,石窟寺逐漸成為宗教文化傳播的壹個載體而發展成為融合建築、雕塑、壁畫、裝飾等藝術的綜合體。我國石窟寺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以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精湛傳神的技巧呈現出十六國以來佛教藝術發展清晰完整的脈絡。古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藝術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沿著天山南麓進入玉門關而到達敦煌。隨後,佛教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和中國的文化,崇佛的盛況也從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石窟藝術中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石窟藝術主要有彩塑、雕塑、壁畫、裝飾等。敦煌莫高窟由於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藝術珍品而被譽為“藝術寶庫”。它豐富的唐代遺存,也為人們展示了壹部唐代石窟藝術的編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體現了北朝雕塑向唐代過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則具有漢民族的特色,造像溫和、慈祥、莊嚴、豐滿。敦煌壁畫構圖嚴密,色彩富麗,形象生動,反映了大唐帝國的繁榮強盛和勃勃生機。
展子虔和《遊春圖》
隋朝畫家展子虔,歷北齊、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他擅畫人馬、山水、臺閣。相傳他畫人物描法細致,畫馬立者有走動之勢,臥者呈起躍之狀,寫山川遠近有咫尺千裏之氣概。曾在洛陽、長安、江都等地寺院繪佛教壁畫。代表作《遊春圖》,描寫貴族遊春的情景,是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也有人認為它不是真跡,而是後人的復制品)。這幅畫上有宋徽宗寫的“展子虔遊春圖”六個字。它動人地描繪了明媚春光下,遊人在山水中縱情遊樂的神態。湖波粼粼,山青柳綠。山上有騎馬的遊人,水中有乘船的婦女,瀑布前面有橋。人物雖小如豆點,而動態壹壹可指。這幅畫表現了畫家對祖國河山和明媚春光的熱愛。特別值得註意的是,畫中人與山的比例適當,遠近關系處理合適(兩晉南北朝時的山水畫往往“人大於山”,表現手法上還不成熟)。這說明隋朝的山水畫已經發展到壹個新的階段。
《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賺蘭亭圖》為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畫。蕭翼,唐太宗時西臺禦史。唐太宗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聽說老僧辯才收藏了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於是令蕭翼前往取之。蕭翼用計得到《蘭亭序》,“意氣揚揚,有全璧之喜”(《能改齋漫錄·辯誤》),而老僧辯才則“張頤失色,有遺元珠之色”(《能改齋漫錄》)。此畫即反映了蕭翼得《蘭亭序》時的情景,他與辯才截然相反的表情惟妙惟肖。不過後人對此畫是否為閻立本的真跡爭論較多。
歐陽詢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工書法,與虞世南、褚遂良並稱為唐初三大書法家。他初學王羲之書,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面目,人稱“歐體”。他的書法,以楷書為最佳。他的用筆,方圓兼備而勁險峭拔。由於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構都有十分嚴格的程式,最便於初學。直到今天,歐體楷書仍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等。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他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傳統。他曾由智永(王羲之七代孫)傳授筆法,聲譽在歐陽詢之上。他的字筆圓而體方,外柔而內剛,鋒芒內斂而氣宇軒昂,是唐初三大書法家之壹。傳說唐太宗以虞世南為師,常覺“戈”字難寫。有壹天,太宗寫“戩”字的“晉”,令世南填“戈”,寫成後,叫魏征鑒賞,魏征說,惟“戈”法逼真。這個故事未必真實,但說明唐太宗對虞書的推重。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後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後,任吏部尚書、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職而死。他工書法,是唐初三大書法家之壹。他的書法學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對魏征說:“虞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魏征推薦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即王羲之)體。”太宗立即召褚為侍書。唐太宗把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讓他鑒定真偽,他壹壹分辨,無壹誤斷,可見他是真懂王羲之書法的。《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北宋米芾《續書評》說:“雖臨王帖,全是褚法”,在繼承中獨具個性,對後代書風影響很大。碑刻有《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大雁塔聖教序》等。
唐初三大書法家
指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三人。但也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說。則此三人外,更加上薛稷。薛稷是魏征的外甥。書法學虞世南、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可見他學褚能得形神。
張旭
張旭,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他的書法得之於王羲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完全繼承虞、歐筆法,而草書則是書法上的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壹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大詩人杜甫《飲中八仙歌》裏寫他“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由此可以想見他寄情點畫進行書法藝術創造時如醉如癡的狂態。相傳他往往在大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故稱“張顛”。但他的草書貌似顛狂而其實不顛。《宣和書譜》說:“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壹點畫不該規矩者,或謂張顛不顛是也。”他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個性,而在書法上有了創新。他是無愧於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有著強烈的盛唐氣象。
懷素
懷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錢,懷素是他的法名。長沙人。他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以善“狂草”出名。相傳懷素勤於練字,禿筆成,又廣植芭蕉,以蕉葉代紙練字。因名其所居為“綠天庵”。好飲酒,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多變化,而法度俱備。他是唐代繼張旭之後的又壹草書家。他“以狂繼顛”,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很大。墨跡有《自敘帖》、《苦筍帖》、《千字文》等。
九部樂、十部樂
九部樂和十部樂,都是隋唐宴樂。宴樂在周朝時原不同於廟堂典禮所用的雅樂,壹般指來自於民間的音樂。隋唐時期,宴樂在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發展的基礎上,吸收了部分外來音樂成分而成九部樂、十部樂,為朝廷的慶典及宮廷的娛樂、宴飲服務。隋開皇初制定的九部樂分別為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到楊廣時改國伎為西涼伎,並把清樂排列在首位,還增加了康國伎和疏勒伎,***九部樂。唐初的九部樂有所變動。唐太宗統壹高昌後又加“高昌伎”而成十部樂。這種宮廷樂舞的演奏,以其規模大小又可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它們壹般為宮廷的保留節目,如《秦王破陣樂》,就用以歌頌統治者的功績,並顯示國家的強大。
《秦王破陣樂》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宮廷樂舞之壹,為歌頌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李世民為秦王時,征伐四方,即已流傳於軍中,即帝位後,由呂才協音律,魏征等制歌辭。633年李世民親制《破陣舞圖》,命呂才依圖教樂工120人披甲執戟而舞。舞隊擺出各種陣勢,“發揚蹈厲,聲韻慷慨”(《舊唐書·音樂誌》),伴奏音樂“聲震百裏,動蕩山谷”。舞蹈不僅具有濃厚的戰陣氣息,還有壹種威懾力,令觀者“凜然震竦”。宣揚皇帝的武舞,既是頌功,又是示威。《破陣樂》不愧為武舞中的成功之作。
《霓裳羽衣曲》
即《霓裳羽衣舞》。唐代著名宮廷樂舞。相傳最早由西涼節度使所獻,後經唐玄宗潤色並制歌詞,改用此名。《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響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所以,無論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致的描繪: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為器樂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為全曲高潮,繁音急節,聲調鏗鏘,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稱贊此舞的精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霓裳羽衣”流傳數百年之久,為我國古代音樂舞蹈史上影響較大的壹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