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是官場與士林互動的產物,其特征是對官職與文化的家族性壟斷。秦漢帝國的政治遺產造就了中華帝國的政治文化模板,這是中國歷史的常態,與模板相對的變態則是門閥政治。
壹 官僚政治話語
帝國體制的維系,要以壹種政治文化秩序為基礎,而魏晉江左的士族文化和玄學思潮,則把這個基礎侵蝕的銹跡斑斑。
魏晉以來,玄風漸盛,初時不乏抵制譴責清談放誕的聲音。魏明帝以“構長浮華,皆免官禁廢”,打擊了夏侯玄等人,大批事功派也要求朝廷“循名責實、抑制浮華”。九品中正制造成了選官重門第、中正操銓柄,受到了時人尖銳的批評。
玄學貴無,故有《崇有論》與之針鋒相對,批判玄學家“口談虛浮,不遵禮法,屍祿耽寵,仕不事事”,五胡亂華,東晉覆滅,神州陸沈,也被歸罪於玄學清談。
士族崇尚“望白署空,是稱清尚。恪勤匪懈,終滯鄙俗”,蔑視勤於政務的人。高門華族在仕途上“平流進取”,並以為是理所應當。然而當時的詔書上依舊是求賢,雖然只是壹紙空文,但卻代表了自古以來的悠久傳統,唯才是舉,而非門第。
法術是君王用以專制集權的理論,儒家尚禮,法家主法,二者針鋒相對,魏晉以來,隨著玄學興起,二者被摒棄,於是儒術、法術聯手抵制玄學。
變態只是時間長河上的壹道大的波瀾,歷史終將歸常態。
二 官制和法制的進化
魏晉以來的官僚政治雖已萎靡扭曲,但官僚制度依舊處於緩慢的進化之中。在政治上看,漢唐間的魏晉南北朝是兩個波峰閑的波谷,但從制度上看,魏晉南北朝卻是漢唐制度的中介,或者說是階梯。
三省制的形成,是此期中央機構的重要進步,西漢末丞相權力壹分為三,變為三公制,魏晉南北朝三省制發展起來,為隋唐的三省制奠定了基礎。
東漢尚書臺權力大為上升了,但依然“文屬少府”,即在形式上從屬於九卿之壹的少府。曹魏時尚書機構正式獨立出來,晉代尚書令已具有宰相權勢,梁時尚書令官居十六班,即正二品,陳代更是高居壹品。晉代即出現九卿並入尚書省的言論,到了陳代,六部九卿就此變為了上承下接的關系。
中書省與門下省相繼而起,與尚書省***同構成隋唐三省制的前身,曹魏時尚書省發展成為國務機構之後,皇帝讓中書省接替尚書省的機要秘書之任。侍中本是皇帝是侍從,西晉時發展為門下省,有侍中四人,還有黃門侍郎、散騎侍郎、給事中等職。侍中的職責是切問近對、拾遺補闕,還可以平尚書奏事,有時候竟可以左右皇位繼承和大臣人選。尚書省上奏和皇帝下詔都需驚經門下省的審核,簽署皇帝“敕可”的詔書草稿,先交門下省署,然後呈上皇帝再次畫“可”,才能交付有司,生效執行。到了南朝,封駁權較漢代大為制度化。
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隋唐的三省分工,中書草詔、門下審議、尚書執行,分工明確且制衡精密。
秦漢的“律令秩序”在魏晉以下就銹蝕了,然而,法制本身並沒有駐足不前。漢代的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但卻沒有明確的分化,還存在著律令不分,禮律雜糅的問題,魏晉時大為改觀,“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二者的性質被清晰界定。
唐朝的法律分律、令、格、式四類,“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範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式”。從漢代“律令科比體制”到隋唐“律令格式制度”,其是以魏晉為階梯進行的。此外,晉代法學家張斐、杜預為律作註,使法律概念大為規範化了,是法理學的重要進步。張斐的《律表》,被認為開唐代“律疏”之先河。又如劉頌,提出了律令名例若無規定則“皆勿論”的主張,這比西方學者“律無明文不為罪"的觀點,早了壹千余年。
三 選官權的中央化
中古士族政治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士族門閥的選官特權,但不能認為中古選官制度可稱道的地方只在於選官特權。
應中央集權的需要,選官權力也應當歸於中央,是為“選官中央化”。魏晉南北朝時,雖然皇權衰落,都是選官中央化卻並為停滯。
正如前幾篇所言,只有立足官場的世家才有長遠的未來,魏晉以來,士族門閥都立足於官場,以官場為大舞臺,故,雖然九品中正制造成士庶天隔,使士族壟斷上升渠道,但出於世家自身的需要,選官中央化不可避免的繼續著,擁有朝廷官爵與權勢者,方為上品的壟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