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的來歷和風俗約始於唐代。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又稱艾團、清明團子,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裏,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又或芝麻,甜而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清香。
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壹道傳統點心,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外形壹直沒有變化,但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壹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
做青團,有的采用漿麥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遊小吃。
歷史淵源
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每逢清明,江南幾乎家家戶戶蒸青團,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形制未變,但現在人們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詩說的就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團,並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其中所說“百五”,是指冬至過後105天為寒食。
顧祿的《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青團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號,南方地區僅就青團壹樣,就有好些個“變種”,最常見的內餡裏包裹著豆沙或者蛋黃,搓成壹個圓鼓鼓的小團子,這些年來經典款的青團也在不斷改進內餡,壹些新奇的酸梅餡、鹹肉餡也出現在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