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純銅(紫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與純銅(紫銅)相比,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25%的錫冶煉青銅,熔點就會降低到800℃。純銅(紫銅)的熔點為1083℃)。青銅鑄造性好,耐磨且化學性質穩定。
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2015年3月28日,河南省周口市發現壹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壹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壹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出土壹把越王勾踐劍,這把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不見絲毫銹斑,依舊寒光閃閃、鋒利無比,被譽為“天下第壹劍”。
基本介紹 中文名 :青銅 外文名 :bronz 別名 :銅錫合金 性 能 :鑄造性能﹑減摩性能好 套用 :軸承﹑蝸輪﹑齒輪 最早鑄造 :公元前6000年 簡介,特點,運用,國外,中國,研究,考古發現, 簡介 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純銅(紫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與純銅(紫銅)相比,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25%的錫冶煉青銅,熔點就會降低到800℃。純銅(紫銅)的熔點為1083℃)。青銅鑄造性好,耐磨且化學性質穩定。 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2015年3月28日,河南省周口市發現壹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壹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壹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 特點 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用於鑄造各種器具、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 青銅器的類別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農器與工具、貨幣、璽印與符節、度量衡器、銅鏡、雜器十二大類,其下又可細分為若幹小類。其中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這五類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 運用 國外 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銅,但用作壹般套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荷馬在《伊利亞特》史詩中提到希臘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銅、錫、銀、金投入他的熔爐,結果煉成阿基裏斯所用的盾牌。銅和錫的比例變化範圍很大(從殘存人工制品中測得,銅含量為67~95%);但在中世紀已經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產生不同的效用。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圖書館收藏的11世紀希臘手抄本中列舉了1磅銅與2盎司錫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這與後來使用的炮青銅相近。青銅較銅堅硬,熔點較低,容易熔化和鑄造;青銅也較純鐵堅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銅適於制造炮管和機器軸承。在工具和武器中,歷史上以鐵代替青銅並不是鐵本身有任何特殊優點,而是由於鐵較銅和錫豐富。鐘青銅的特性是受敲擊時能發出洪亮的聲音。其含錫量較高,為1/4~1/7.雕塑青銅含錫量低到1/10,有時還加入鋅和鉛的混合物。鋅能提高硬度,軸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鋅。青銅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強度;磷青銅含磷量鑄錠可達1~2%,鑄件只含微量;它的強度高,特別適用於作泵的柱塞、閥和套。在機械工業中也使用錳青銅,它含有少量錫或甚至不含錫,但含有大量鋅和錳。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青銅也廣泛用於制作錢幣;很多銅幣實際上是用青銅鑄造的,其典型成分是4%的錫和1%的鋅。 青銅是和水壹樣熱脹冷縮的物質。 中國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 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 。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壹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征、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裏,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裏發現了青銅器制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壹件範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壹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壹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省膠州三裏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制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壹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鉆、環和銅鏡,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制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範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鉆、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制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鬹,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鉚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鬹容器與夏商銅鬹,爵、斝容器功能壹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壹般小遺址也出土銅制品,壹般居民也擁青銅制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制品多樸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鼎盛期: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壹千六百余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它帶有壹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壹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壹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戰國銅尊盤,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壹,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壹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裏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壹個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範澆鑄制作青銅器的和範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範的選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壹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壹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套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制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制作鐘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壹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幹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壹些劍,其表面經過壹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壹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麽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壹部分,如鐘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青銅人面方鼎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壹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青銅器銘文拓片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鑄造青銅器的技術進壹步發展,由於經驗的積累,鑄造各種青銅器時銅與錫的配合已有壹個比例。《周禮·考工記》說: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壹,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壹,謂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壹,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壹,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裏的所謂金就是銅,銅錫合金即青銅。所謂“金之六齊”,就是區分青銅品種的六種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種用器。所謂“鐘、鼎之齊”銅、錫比例為六比壹,即銅占85.71%,錫占14.29%。“斧斤之齊”的銅、錫比例為五比壹,即銅占83.33%,錫占16.67%。“戈戟之齊”的銅、錫比例為四比壹,即銅占80%,錫占20%。“大刃之齊”所需銅、錫比例為三比壹,即銅占75%,錫占25%。“削殺矢之齊”銅、錫比例為五比二,即銅占71.43%,錫占28.57%。“鑒燧之齊”銅、錫比例為壹比壹,即各占50%。楊寬先生認為:《考工記》規定各類青銅器的“銅錫合金的比例是很合乎合金的原理的”①。青銅中錫的成分占17%到20%最為堅韌。《考工記》說“斧斤之齊”錫占16.67%,“戈戟之齊”錫占20%,是因為斧、斤、戈、戟都需堅韌。青銅中錫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考工記》中規定“大刃之齊”錫占25%,“削殺矢之齊”錫占28.75%,是因這類武器所需硬度高。青銅中錫占的分量增多,光澤就會從青銅色轉為赤黃色、橙黃色、淡黃色。錫占到30-40%,青銅就會變為灰白色。《考工記》規定“鐘鼎之齊”錫占14.29%,為了使它能呈現橙黃色較美觀,同時也為了能敲出美妙的聲音。《考工記》規定“鑒燧之齊”錫占50%,是因為銅鏡需要白色光澤。 考古發現的春秋時期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墓編鐘,有紐鐘19件,甬鐘45件,楚王贈送的镈壹件①。經測音知道,“這套編鐘系七聲音階,與現代音律相同,它的振動頻率也與現代國際標準相近,總音域跨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的音域兩端各少壹個八度。這套編鐘的音色優美,音域很寬,變化音比較完備,能奏各種曲調”②。這組編鐘的發現,是春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成就輝煌的壹個生動例證。 《周禮·考工記》說:“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次之,然後可鑄也。”這是符合冶金學道理的。在青銅混合熔鑄中,首先是不純物質揮發,所以產生"黑濁之氣"。其次,錫熔化揮發,於是產生“黃白之氣”。溫度再上升,銅熔化揮發,又產生“青氣”。到“青氣”出現,銅、錫完全熔化,青銅合金冶煉完成,而後就可以鑄成器物了。荀子說:青銅器的鑄作在於“刑(型)範正,金(銅)錫美,工冶巧,火齊得”。③這說明鑄範的制作、原料選擇、冶鑄技巧、火候的掌握等環節都要掌握好,才能鑄造出好的器物。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技術的進步,突出表現在以下兩項技術的使用上:壹項是金銀錯技術,所謂金銀錯技術就是在銅器表面上鑲嵌金銀絲,制成圖案或文字。這項技術,春秋中期已出現,當時楚、宋等國的兵器上有錯金的美術字。戰國初,銅禮器上出現了大片金銀錯圖案,戰國中期這種技術不僅用在兵器、禮器上,而且也用在符節、璽印、車器、銅鏡、帶鉤和漆器的銅扣上。二是戰國中期以後刻鏤畫像工藝發展了起來,這種工藝是在比較薄的壺、柸、鑒、奩上制上細如發絲的刻鏤畫像圖畫,壹般多是水陸攻戰、狩獵、宴樂禮儀等方面的圖畫。這些圖畫是在鑄成器形後,用鋼刀刻鏤加工制成的。 轉變期: 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壹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制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壹乘駕四馬,車上有棚,禦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壹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占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壹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麽發展了,因而本網對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研究 動植物形象紋: “蟠虺紋”因圖形為盤繞成組的蛇形得名,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虺是上古典籍記載的劇毒 蛇,所謂似蛇而小。“蟠虺紋”僅見於春秋時期。 “象紋”與“象鼻紋”也是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象,通相。既是壹種溫順的大型動物,又常作為太平吉祥的象征,還有就是“出將入相”的輝煌。 “獸面帶紋”過去亦稱“狩帶紋”,是青銅器上壹種變形為帶狀裝飾紋的動物面部形象組合。這種紋飾帶出現於西周晚期,流行於春秋戰國。 四羊方尊:以羊為形象 幾何圖形 :指菱形、三角形、圓形及其他相連成組的變形圖案等。比較典型的有:“圈帶紋”或稱“串珠紋”,多為輔助紋飾,流行於商周時期;“三角雲紋”常交錯其他紋飾,流行於戰國時期;“菱形斜格紋”多見雜以“渦紋”和“S”形圖案,流行於戰國;“環帶紋”,舊稱“公字紋”,表現為連續的“S”形波浪帶圖案,上下充填“竊曲紋”或環紋,流行於西周晚期;“竊曲紋”很早就見於《呂氏春秋》的記載,“竊曲紋”的變化很多,如蜷曲若雙環而其中之壹有目形者,有兩端內曲呈壹如意頭狀者,不壹而足。 考古發現 1973年陜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壹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 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壹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壹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2015年3月,河南省周口市在配合項城某基建工地進行文物勘探時,發現壹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壹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壹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