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壹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壹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壹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壹歷時性的嬗變過程。
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
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壹"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壹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
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
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
同時,唐代壹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成為壹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2013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書法被列入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