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Tanker
作者 | 王穎
編輯 | 蛋總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近幾年,隨著我國的法律法規逐漸完善,人們的生活更為有序和諧,而司法領域也有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對AI技術的運用。
客觀來說,作為專業性極強的行業,法律和醫療行業類似,即使輔助器材再先進也需要醫生的指導。換言之, 科技 再先進,也離不開人的作用。這壹點在法律行業中則體現得更加明顯,因為壹個案件的審理不僅涉及法律條文,甚至還與風俗民情、人間冷暖有關。
不過,現如今AI走進司法領域是大勢所趨。
“司法領域其實是非常適合使用AI的,壹個案件的審理有大量的文書工作,需要上交大量的證據文件,AI在這其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迅速完成案情記錄、證據梳理這些工作。這對提升案件的審理效率有極大的幫助。”AI開發工程師李英傑告訴「探客Tanker」。
但法律 科技 壹直都不是AI應用的熱門賽道,我們似乎很少聽到關於“AI+司法”的重大研發結果和投融資事件。對於壹個行業壁壘高、技術難度大的領域來說,這是無法避免的客觀規律。
隨著信創(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和法律 科技 的雙驅動,“AI+司法”這壹細分領域在整個智能產業中的優先級正在不斷上升。今年4月初,國內專註法律領域的人工智能創企“冪律智能”宣布完成了近6000萬元的A輪融資。
“AI技術在法律行業中的應用會越來越深入,且長期會帶來巨大的行業變化。我們期待團隊不斷完善產品,且拓展更多應用場景,給行業帶來更多賦能和提升。”領投了冪律智能本輪融資的源碼資本黃雲剛表示。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人工智能和法律結合的應用出現了。當時壹個名為“Slip-Up”的系統誕生,它的主要用途是處理離婚財產分割方面的問題。不過,在當時Slip-Up更多的還是展示了壹種實驗意義,沒有具體落實到法律實踐當中。
其實,在過去幾年裏,全球法律 科技 領域的發展勢頭可以稱得上良好。2019年1月15日,福布斯發表文章稱,2018年全球法律 科技 領域的融資額達到了16.63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實現了713%的爆炸式增長。
雖然全球市場火熱,但國內的法律 科技 領域卻壹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甚至至今在中國法律 科技 領域裏,仍只有華宇軟件壹家活躍的上市公司。不過,從華宇軟件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可以看出,法律 科技 板塊的訂單正在迅速回暖,同比增長了59%。
“我近幾年的案件基本上是通過網上實現的,比如在網上立案、交費、提交證據材料、證據交換、開庭辯論、質證、電子簽名接收訴訟文書、調解協議、網上送達、網上閱卷和調卷等。”北京市東元律師事務所郭榮珍律師對「探客Tanker」說。
隨著AI技術飛速發展,司法領域也逐漸開始順應趨勢,出現了AI偵查、AI法官等應用。但國內最早涉及法律 科技 領域的應該是“法律電商”——自2010年電商行業興起後,出現了不少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草擬等服務的商家。
但由於法律服務的特殊性,法律電商逐漸式微。近幾年,隨著技術投資在政府行為中的占比越來越高,對於To G的AI公司來說,有望迎來訂單的持續高增,且在信創領域爆發增長的同時,法律 科技 也愈發值得期待,AI正在不斷拓展法律服務方式的新維度。
據「探客Tanker」了解,目前AI在司法中的創新實踐不少,主要包括用來分析案情的算法模型、遍布城市角落的智能攝像頭以及用於法庭審理的智能法官。隨著智慧法院建設的不斷深入,智慧訴訟服務已經成為人民法院訴訟服務的主要方式,這也讓人們充分享受信息化帶來的“數字紅利”。
京師律師事務所的李升成律師對「探客Tanker」說:“對AI在司法領域的應用我非常看好,從最高院到民間律所也都在追求法律適用智能化,尤其在大數據應用方面。但是要完成替代,既沒有法理依據,也會有極大道德風險。”
不過,AI在司法領域的應用雖廣,但壹直都沒有“爆款”出現,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玩家們又沒有找到可以迅速變現的商業模式。
2020年3月,曾經融資4億多人民幣的知名法律軟件和律師事務所初創公司Atrium宣布倒閉,又給這個還沒發展起來的新領域澆下了壹盆冷水。這也迫使法律 科技 從業者和資方開始重新審視——“AI+司法”到底是泡沫,還是風口?
當AI技術不斷滲入各行各業,就意味著在法律 科技 領域內,不止相關的法律服務公司在開辟這壹新市場,就連 科技 巨頭也紛紛入局想分得壹塊蛋糕。
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就是阿裏巴巴用AI技術僅花了1秒便完成600份合同審查,秒殺8位專業律師。
2019年,阿裏達摩院推出“AI法官”研究成果,發表在了信息檢索領域的頂級學術會議SIGIR官網。不止如此,2018年阿裏巴巴還在杭州成立了為法院提供SaaS服務的***道 科技 。
與阿裏巴巴看中技術研發不同,騰訊把重點放在了利用AI進行合同審查和電子簽約上。 2017年,騰訊與快法務達成戰略合作,為客戶提供“法律電商”服務;2019年3月,騰訊還和老虎基金聯合領投了電子合同服務平臺法大大。
而京東則是在2018年9月就發布了基於其自研語音識別技術的法律機器人“法咚咚”。
據「探客Tanker」了解,法咚咚可以運用AI算法對法律問題進行智能分析,並且作出精準回答,同時可以主動向用戶推送與提問相關的法律知識。此外,它還能通過不斷的自主學習更新知識庫,為用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從上述 科技 巨頭的舉措及相關應用來看,“AI+司法”似乎是大勢所趨,而目前AI在司法領域的應用也囊括了智慧審判、智慧審管和司法大數據等幾個方面,確實正在為司法領域提高工作效率。
2018年7月,浙江出現了首例AI破案的案件,6年來壹直沒抓獲的非法“電魚”犯罪嫌疑人被阿裏雲ET城市大腦發現了行蹤,助力警方成功抓捕犯罪嫌疑人,這個涉案金額超過60萬的案件終於告破了。不僅如此,2019年深圳南山警方還通過AI算法成功偵破了壹起網絡交友詐騙案。
除了作用於案件的偵破環節,AI也走進了法庭。
AI進入司法領域後,傳統的線下法院立案、審理等環節都轉向了線上。
在立案階段,網上立案、交費不僅方便快捷,而且節省了需要去法院窗口等待的時間;在庭審階段,壹臺筆記本、壹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實現開庭。
不難看出,對企業和個人來說,線上庭審的審理過程更加方便快捷,還可以節省訴訟成本。
“我壹開始是非常抵觸AI審理的,因為很多辦公軟件操作都不熟練,甚至不會用,浪費了大量時間做證據材料整理,證據的電子化。”郭榮珍律師對「探客Tanker」表示,她在初期接觸AI審理時,其實心裏是很排斥的,但如今也接受了這個行業發展趨勢。
AI審判無疑在提升案件審理效率、減少辦事環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司法領域的智能升級還面臨壹些尚未解決的基礎問題,包括智能化水平不高、各地數據信息尚未打通等等,而這其中更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是——在AI技術的運用中,如何兼顧情與法?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司法審判領域,“人機合作”的審判模式或將成為常態。
“人機合作的審判模式可能會成為壹種常態。但是在審判的過程中,人工智能起到的還是輔助的作用。特別是針對壹些法律關系復雜的案件,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的實現記錄、檢索和梳理。但對如何裁判、如何梳理案件焦點問題,還是需要法官自主完成的,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案件裁判過程、裁判結果的公平公正。”郭榮珍律師告訴「探客Tanker」。
2020年初,新冠疫情期間,大量的在線訴訟服務確保了訴訟參與人和法院幹警的 健康 與安全,同時推動了 社會 秩序的恢復。自2017年北京、杭州和廣州的互聯網法院陸續成立以來,AI在司法領域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不少突出成績。
“客觀來說,AI應用在未來的司法實踐中會越來越豐富,但從目前的技術來看,完全依賴AI進行審判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很多案件涉及到倫理和 情感 ,機器雖然客觀,但很難具體事件具體分析。”李英傑對「探客Tanker」坦言。
未來,可能所有案件都可以通過網絡以AI審理的方式來實現,但目前來看,案件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的案件更適合。
“如果AI法官在技術上可行,那麽作為壹種民事案件爭議雙方預審(不具有)最終法律效力的方式,或許是壹個可行性方向。”李升成律師對「探客Tanker」表示。
“如果打個比方的話,那就是妳做壹個AI預審,相當於妳到醫院看病,先做壹個CT、心電圖或腦電圖,這些檢查的報告單上也會做出壹個大概的診斷結果,但它同時會註明——要以臨床醫生的診斷為準。這只是機器的診斷結果,是具有壹定的參考意義。”李升成律師進壹步解釋說。
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AI算法會不斷提升,AI能做的工作也會越來越多。因此,就需要我們構建完善的審查制度,對審理結果有異議的案件進行復核審理。
最終,“AI+司法”可能要做到的是——將 情感 價值與法律價值進行二元分割,把 情感 的問題交給人,把法律的問題交給機器人。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