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十月初壹是我國傳統的 寒衣節 ,人們怕陰間的先祖在冬季中缺衣少穿,於是在這壹天將香燭、紙錢、食物等上供給逝者,並焚化冥衣,稱為“送寒衣”,壹些地區則改為“燒包袱”,在紙袋中封入冥紙,封面寫上收寄者姓名稱呼,燒給亡人。那麽寒衣節燒包袱怎麽寫,燒包袱書寫格式是怎樣的,就讓 老黃歷 為妳介紹。
寒衣節燒包袱
燒包袱又稱燒包裹,是我國民間祭祀祖先的壹種形式。民間每逢 清明節 、中元節、寒衣節,為表“思時之敬”,大都給死去的宗親上墳燒紙。但是有的由於某些原因不能上墳的,就以燒包袱代之。
包袱通常是壹個大紙口袋,豎壹尺,寬壹尺五寸。素包袱皮是全白的,只是中間貼壹藍簽,以便書寫亡人名諱之用。花包袱皮是在壹個大白紙或紅紙口袋上印上水墨單線的圖案,四周黑框內是佛教梵文音譯的《往生神咒》;中間印壹蓮座的牌位,用來填寫亡人名諱。
牌位的右上方印著“金銀財寶冥衣壹封”,可根據情況在下邊填上“戊子清明祭用”、“周年祭用”等字樣;左下方是填寫祭祀人姓名之處,還印有兩個古裝的小人兒,據說是隋朝的羊角哀、左伯桃(隋封守靈之吏)。
每份包袱皮還附著壹張四寸見方的木刻版水墨印刷的“冥國郵政”的郵票。裝好冥錢冥衣後,貼在包袱背後。
寫包袱的格式
正面***分四行由右至左豎排,寫給祖人的格式,依次寫“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孫XX曾孫XX玄孫XX祀”。
如果的兒子活著,寫包袱時稱呼、落款以兒子為主。即:依次寫“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考XX公XX老大人收”、“男XX率孫XX曾孫XX玄孫XX祀”。包袱的背面寫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墳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幾個給“力夫”,包袱正面寫“力夫”二字即可。
包袱的反面都只寫壹個字:“封”,草體,壓著折紙的縫寫,代表封口,在郵寄的路上不要讓別人拿了去。有說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寫“封”字,還要寫上亡故的地點,詳細程度類似郵遞,但無須具體門牌。
燒包袱的稱謂
例如給故去的父親寫包袱:
寒衣寄錢
故顯考某府諱XX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XX、XX
孫XX
媳X氏XX
如果是給故去的母親寫包袱,中間壹行則改為“故顯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寒衣寄錢”,講的是燒包袱寄錢的原由、時間。人剛死,燒包袱過去,謂伴棺寄錢;正月初壹、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初壹,燒包袱過去,分別為“ 元旦 寄錢”、“端陽寄錢”、“中元寄錢”、“ 中秋 寄錢”和“寒衣寄錢”。
中間的那壹行,是包袱的主體部分,註明收錢人的稱謂、姓名。“故”,死也。“顯考”、“顯妣”是父親、母親的敬稱,至於父母是否“顯”過,並不重要。如果是孫輩給祖輩燒包袱寄錢,則要寫“顯祖考”、“顯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諱”要朝右挪半個字,上輩人的名字,是不能隨便說、隨便寫的。男的接著寫名諱。女的寫姓氏即可,不寫名字。有些家族在祖母那壹輩,女人沒有學名,只有小名。而母親的小名,子女並不壹定知道的。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壹次的敬稱。無論生前是何身份,壹律“大人”、“孺人”稱呼,這是公平的。陰間與陽間價值取向不壹,乞丐死後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後可能就要地獄。
“魂下受用”,讓人看到晚輩跪在逝者魂靈前,雙手捧錢高舉過頭頂,孝順地呈上。
落款看似後人名字的羅列,其實並不簡單。男人的配偶只能寫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寫姓氏。未出嫁的女兒、孫女可以寫名字,但出嫁後成了別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寫了。
伴隨郵給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時,人們還會寫上壹兩個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間寫“地盤業主孤魂野鬼”,右側寫“魂下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