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木碗
按藏族傳統,壹般人使用得最多的餐具是木碗。木碗壹般用樺木、雜木雕琢而成,質地結實,不易破裂,花紋細膩,較為美觀。木碗的制作過程,壹是選材,二是風於,三是制坯,四是細磨,五是上色。西藏的木碗可分為大碗、小碗、蓋碗、套碗、木缽等多種,用途廣泛,可供喝茶,吃糌粑,存放食品、香料、佐料等,而且還具有光滑、細致、美觀、適用、不變味、不貧嘴、喝茶香、攜帶方便等特點。雜木碗還有防毒的優點。日喀則仁布縣蘊藏豐富的玉石原料,該地制成的玉石碗,美觀、透明,碗外壁刻各種花紋,既受人們的歡迎,又是傳統的民族工藝品。至於純金、純銀做成的勺子、筷子、碗和盤,雖然在民間也能見到,但畢竟不是被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
藏族傳統民間使用的炊具多為土陶器。據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出土的陶器證明,這壹習俗至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西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陶器有?括碼?,以及用來煮?土巴?(粥)、面團的雙耳肚罐?美括?,熱飯、熱菜、保暖用的火爐?乍碼?,盛青稞酒的缸,烙餅用的?帕浪?,盛酥油茶用的?括地?等。藏族還使用壹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鼓風用具?風囊。這種風囊圓形,用鐵質風管和皮囊組成。鼓風時兩手拉合或壹手提壓風囊,風通過風管吹進炭火和牛糞火中。風囊用羊皮制成,在牧區因其結實耐用、攜帶方便,使用更為普遍。
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桶分兩種:壹種是從奶中提取酥油的桶,叫做?雪董?,這種桶較大,高約1.3米,口徑近0.33米,是牧區經常見到的生產酥油桶;壹種是家庭日用的酥油桶,藏語叫?雪董?,這種桶較?雪董?小,高1米左右,直徑約16厘米。有的酥油桶很小,只有30多厘米高,宜出門時用。
酥油桶壹般由兩個部分組成:壹部分是桶筒;壹部分是攪拌器,叫做?甲羅?。酥油桶的制作十分講究,桶部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壹般大,外圍用鋼皮箍,上下兩端用銅做花邊,可以打出各種花紋,顯得精美、大方。?甲羅?制作比較簡單。先做壹塊比桶口稍小的圓木板,木板上鑿4個小孔,以便在桶內攪拌時,液汁和氣體可以通過孔上下流動。圓板的中心安上壹根比桶長30厘米的本柄,木柄同樣用銅箍在把手部分,作為酥油桶的裝飾。
做酥油桶的木料,壹般用紅樺木或紅松,雅魯藏布江中下遊壹帶的紅樺本,更是做酥油桶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