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壹
文懷沙
吾友劉先銀先生送來即將出版的《中國蘭文化》厚厚的書稿。書中敘述了中國蘭文化的發展歷史,挖掘了中國蘭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探索了前人對蘭花的認識過程和欣賞理念,即“人以端嚴為重,蘭亦以端嚴為貴,不獨以罕見而為世所珍”之觀點,闡明了蘭文化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還整理了古今文人以蘭為題材的詩畫曲文、佚事趣聞。見解獨到,說理透徹。為中國蘭花產業化的持續發展打下了理論基礎。
看著這內容豐富的書稿,我思緒萬千。六十多年前我曾寫過品蘭之句:“群芳獨愛蘭,蓋蘭為王者香,故自屈靈均以還,今古君子儔,鹹臣服拱之。” 近年來,我倡導正清和文化:“正清和。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其在貫通並弘揚斯三氣也。”蘭具“正清和”三氣。
“正”是孔子倫理觀念的第壹個步,即內心無愧、精神上的健康和豐滿。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愛、自我完善;有了自愛,才能愛家(齊家)、愛國(治國)、愛全人類(平天下)。所謂“修齊治平”。《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思想的出發點是正,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謂,修身為本,止於至善。
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對立面是“濁”。老子強調揚清激濁,按照自然規律來建立社會秩序,樸素純真、無欲不爭、“無為而無不為”,使人性回歸自然寧靜。
釋迦用和氣掃除戾氣。釋迦是佛家,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壹個和字,這個“和”字意可推衍為“壹切眾生皆平等”……其實儒家、道家都講和,其涵義在“和諧”又略有側重。
孔子尚正,老子尚清,釋迦尚和,三個核心“正、清、和”,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而中國蘭文化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
紹興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馬性遠、馬揚塵兩位先生生活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上,種蘭、養蘭、研究蘭幾十年,對中國蘭花有著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中國蘭文化》著作,可喜可賀!
中國蘭文化是中國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的文化財富。蘭生幽谷,香飄悠遠。我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藝蘭”壹定會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
文懷沙
2007-11-28於北京
跋
中國是花的國度、詩的海洋。
中者,中土也;華者,花也。中華為道中之花,是大道開花的地方。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獨壹無二以花命名的民族。中國人天生愛花,認為花是有靈性之物,視花為美的化身、幸福的象征。中國人欣賞花卉,不僅欣賞它的顏色和姿容,更欣賞花中所蘊含著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中國蘭花是我國特有的壹種花卉,它不僅常青、獨秀、恬靜、高雅,而且具有“不以無人而不芳”,“葉立含正氣,花研不浮華”等人文精神。人們贊揚蘭花為“花中君子”,將蘭作為完善自己人格的榜樣。
筆者生活在幽蘭飄香的古城紹興,從小就受到蘭文化的熏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有撰寫《中國蘭文化》的念頭。鑒於中國蘭文化博大精深,蘭界又是海嶽精液、藏龍臥虎之地,雖有意收集資料,但壹直不敢貿然動手寫作。直到2001年初,在中國林業出版社劉先銀先生的建議和鼓勵下,才開始理順思路考慮提綱。按《辭海》將“文化”定義為“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的思路,將中國蘭文化定義為:“壹切與中國蘭有關的人類活動的總和。” 並按此思路,將《中國蘭文化》主要內容鎖定為以下幾大目標:理順中國蘭文化的歷史;揭示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從文化與經濟入手,探索中國蘭花鑒賞標準的演變過程和中國蘭花的發展趨勢。
要全面闡述中國蘭文化難度非常之大。這不僅因為中國蘭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蘭文化還涉及到哲學、美學、歷史、考古、藝術、經濟等領域的知識,是壹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筆者當時就意識到,光憑自己對蘭花的熱愛是遠不能完成此項任務的。於是我們壹方面集中精力和財力全力收集有關中國蘭文化的資料,另壹方面又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文化經典著作,從中體會傳統文化之精華。通過查閱大量的歷史文獻,走訪眾多藝蘭前輩,傾聽文化人士的見解,依托著者近三十年之藝蘭實踐,終於慢慢地悟到了中國蘭文化的真諦,斷斷續續地寫出了壹些文字。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才正式寫作,並於2007年金秋時節完成了全部書稿。
我們認為:本書提及的內容僅是中國蘭文化滄海中之壹粟,許多地方尚未涉足有待後人繼續研究。我們僅以此作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學者對中國蘭文化的關註。
在撰寫《中國蘭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各界友人的鼓勵與支持。
已故中國著名畫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2001年就為本書題好了書名。
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不僅為本書題寫了書名,還熱情地作了序言;藝蘭前輩馮如梅先生閱讀了全部書稿並逐字作了修改,並寫了序言;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劉藝教授、原國家林業局副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趙學敏先生、浙江省文物局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鮑賢倫先生為本書題字;上海畫家任寒秋教授為本書作畫,西泠印社的余正先生、陳墨先生專門為本書刻制印章。書畫家景喜猷、韋藝和、白鶴、魏中典、劉先銀、劉平、江楓為本書題字。
中國花卉協會秘書長王殿富先生、中國蘭花學會理事長羅毅波博士、國家“863計劃國蘭項目”首席科學家魏亞鉥教授、藝蘭名家周煥根先生、陳學祥先生、殷繼山先生、葉建華先生、諸建平先生、簡旭東先生、朱關烈先生和李永鑫先生、錢茂竹先生、趙文卿先生、董建成先生、謝德華先生、範建華先生、揚吉先生、劉先銀先生等對本書的誕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與熱情的幫助,他們不僅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和藝蘭體會,而且還為本書的初稿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在此,謹向諸位先生的支持致以誠摯的謝意!
感謝廣大讀者對本書的厚愛,歡迎提出寶貴意見,隨時聆聽各位高見。
著 者
2007年金秋
於香祖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