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馬邊縣的習俗

馬邊縣的習俗

總人口22萬人,彜族占37%。

壹、生活習俗

(壹)居住

馬邊彜族為壹戶壹屋的小家庭,數戶或數十戶雜錯相鄰,成自然村落。

彜族所居之房屋甚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結構,圍土墻,雙斜面屋頂,蓋木瓦板,瓦板上壓石頭,稱“瓦板房”。彜稱“窄易”或“枇易”。還有用木立柱,蓋瓦板,圍以竹笆,冬天為防風避冷,竹笆外圍以蕨草或苞谷桿。彜稱“祖易”;有的頂蓋茅草或竹笆彜稱“日易”或“批易”。現木排列瓦房逐漸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營、鐵覺、永紅、白家灣、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場鎮農民、個體戶還建有二層樓或三層樓的混泥磚瓦房。

彜族房屋每戶壹屋三間,正中為廚房兼客堂,右側為寢室和貯藏貴重物品處所。左側作儲藏糧食磨坊和雞圈之所。廚房左上角設火塘,塘周立三石以撐鍋鐵,名曰“鍋莊”,彜稱“甘奴”。塘內燒火,用以炊事、照明、取暖。塘邊座次,主人在右(靠寢室壹方),客人在左,右上席為貴,不作客座。房門為獨扇。

解放後,仿照漢區建木梁穿逗結構瓦房,排列多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四壁多為土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境寬裕的人家用磚砌壁。場鎮附近、公路沿線的人家建有壹樓壹底的磚木結構房屋和數層樓的混凝土結構房屋。

  (二)服飾

馬邊彜族的服飾美觀、精致,服裝色彩鮮艷,圖案別致,刺繡精美;服飾男女截然有別,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唄、施嚕、阿褙、哦綈、哦爾、襻子、袯、褙、啦、嘻喲、嘻綈帕、麻珙井嘻、胡胡、依夥、呷比、羅斯、具畢、勒助、勒格、蒙諾、咪井、拉打、蔔古。

(三)飲食

馬邊彜族的食物以苞谷、蕎麥、洋芋為主,以豆類、油麥、元根蘿蔔、青菜佐之;近年來,在涉農部門的扶持、幫助和技術指導下,除河谷平壩地區外,高山地區也種植小麥、稻谷、紅苕等農作物,增加許多糧食種類,糧食產量也大大增加。肉類有豬、羊、牛、雞,煮或燒烤砣砣肉吃。其獨具風味,自成民族風格食品的當算蕎麥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湯等等。

(四)器具

石器

1、石磨。用青石打制,操作時由手握把柄推轉,磨糟用整木鑿成。

2、碓。主要用於舂谷物,搗柱是用壹硬木質的粗木棒做成。

3、石臼。用於舂海椒、花椒、大蒜等佐料。

4、水缸。用整石鑿成。

木器

1、高足木盤。直徑約為30cm,盤口呈葵花狀。裏外生漆塗刷,盤口邊沿和外表面用紅黃漆繪成圖紋,多為盛飯肉之用。

2、木缽。裏外用生漆塗刷,外表再用紅黃色漆繪制圖案裝飾,帶以盛湯盛菜之用。

3、木碗。用色漆繪制貓眼、日月等圖紋等飾之;用於調食炒、面或以酒具使用。

4、酒壺。壺身呈橢圓形,酒壺兩半成子母合扣,壺頂呈珠塔狀,壺身用色漆彩繪圖案裝飾。壺腹部上端斜插壹竹管至壺底。足底中央裝置壹竹管至壺心,酒從足底部竹管註入。飲酒時從壺上端竹管吸飲。酒壺無論倒置和斜置,酒均不溢出。

5、酒杯。高足體小,小巧玲瓏,有用鷹爪、雁爪做足的木質酒杯,稱“鷹爪酒杯”“雁爪酒杯”;還有銅質酒杯、銀質酒杯等。

6、木勺。匙部呈扁圓形,手柄裝置匙邊側,就餐時作匙使用;還有匙大而柄長、作鍋內舀湯用的大木勺。

竹器

竹鬥。口大底部小呈喇叭形,量器,約盛裝30市斤左右糧食。

竹升。圓形,量器,可容納3公斤玉米。

竹簍。圓柱體形,體積小,播種時盛種子掛在腰間,也可在采茶、收割時使用;另壹種呈長方形或三角形,孔眼大而稀,作盛木勺之用。

簸箕。細編,呈大圓形平底,作揉團粑和曬谷物用。

簸籮。體小,邊沿用細篾編制呈棱角,用於盛飯或盛面面;底部稀眼的專做篩子;用硬篾編制,形呈扁園的專盛苞谷粑用。

竹箱。按壹定圖案編制,呈長方形,四邊成棱形,上有蓋,用於裝衣物或貴重物品。

撮箕。用於撮垃圾、撮土和施肥,硬篾編制。

筐筐。口大底小,稀眼,用於背肥、收苞谷等。

皮革器具

盔甲,盔用牛皮制成帽形,內外用生漆塗刷數層,用於保護頭部;甲用牛皮制成小方塊穿孔,用漆塗刷後串連成衣裝,打仗時穿於身上,以作保護軀體。

手護筒。牛皮制成筒形,戴在手腕上護手。

皮碗。牛皮制作,用於調食炒面或作酒具用。

金屬器具

銅碗。造型與用途與木碗同。

銅鍋。淡紫紅銅鑄造,形體似茶壺,上有蓋,壹般用於野外炊事。

銅瓢。口圓平底,有手柄,用於舀水。

苗族的家用器具基本與鄰居的彜族和漢族相同。

(五)傳統節日

1、庫施

庫施,即彜族過年。具體時間是在農歷10月15日前後。離過年日期壹月左右,以自然村寨為單位,請看星象之人擇吉日為節期。為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有利於統壹安排機關、學校的節假時間和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安排、有利於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樂府函[2002]99號規定:“每年農歷十月初五為彜族年節,農業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為彜族年假期。” 這樣將樂山市的彜族年節統壹並固定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五、初六、初七這三天。

庫施前要準備好足夠的年貨。年節期間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壹般人戶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節期間的主食苞谷米粑,蕎粑、油麥面等,儲備燒柴、蕨草。距過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點魔芋;過年的頭天要磨刀、捆殺豬架、挖地竈、備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舉行家宴,彜稱“覺勒機”,必用上年年豬油、肉炒豆腐、魔芋、筍子。寬裕之家,如備兩頭年豬的還要先宰壹頭,或殺壹只羊、壹只雞,並敬獻先靈,敬祖先返家過年。過年期壹般為三天,盡情歡樂。

第壹天,彜稱“烏迂”,即殺豬。雞叫起床,清洗家什,把屋內打掃幹凈,把垃圾倒到十字路口;在火塘邊的客人坐處,輔上過年用的蕨草後,將已在火塘內燒紅的石塊夾於盛有清水的木盆內,產生水蒸氣發出哧哧之聲,在鍋莊、寢室、家什、拴年豬用的繩子上繞壹圈後,把水潑於屋外,意在去汙穢。彜稱“爾擦蘇”。天蒙蒙亮時,女人們在屋外的地竈燃火燒開水準備燙豬毛,小夥子們則逐戶按豬。把豬按倒後,讓它嚎叫,聲音越高越久越吉祥。殺豬時專人執盆(盆內先放好鹽、蒜泥、木姜子等佐料和清水)接豬血,***同看豬血是否純潔。顏色呈火紅叫“查”(意為熱),註意防火和醉酒。呈紫黑色示屋內有邪氣。呈深紅、淺紅示吉祥。豬血來的多則示來年糧豐畜旺;彜族的豬血用途較多,所以要十分珍惜;如貫香腸、做豆渣粑等,原料都要混合豬血。豬殺死後裝置磨糟用開水燙毛(也有用火燒毛的),把毛刮幹凈後擡至“煙甘”或“貝斯”(用篾編制的專用篾笆)或用蕨箕草鋪墊的地上進行剖腹。取豬脾、苦膽觀看財喜,並將苦膽掛在靈牌之前的柱上,如豬脾平展,顏色紫紅,邊緣沒有缺口或缺口為單數為吉,如不平展示有人將醉酒或屋內有點邪氣;苦膽大而膽汁多為佳,示來年糧食豐收,過年豬肥壯之意。隨即取肝、腰子、脾、胸部肉,切成砣砣肉煮食,彜稱“色虎”。先將壹些腰子、脾、數片肝和數個砣砣肉加兩個粑裝入“苦惹”(木碗)或“瓦意”(竹編小簸箕)內在鍋莊上繞壹圈,斟第壹碗泡水酒,敬獻祖先靈位。無靈位之家置於寢舍內祭祖,父母健在者送至父母享用。祭品安排妥當,再請其它人食用。食畢,可送些“色虎”與鄰居嘗食,意為年食家內家外之人均***享用。

“色虎”是象征性的頓餐,吃了“色虎”後,還要煮壹頓正式的飯菜食用。

吃“色虎”之前,家裏的雞、狗、貓等六畜要關拴好,不可在祭祖前沾上豬血、肉,待吃過“色虎”後才把六畜放開。

彜族年節的頭壹天家人比較忙碌。用飯後,家裏人各做其事,腌掛臘肉、貫香腸、做豆渣粑等,至下午六、七點,甚至晚九、十點才能把事情做完。臘肉、香腸掛好後,火塘升火,熏炕生肉,晝夜不滅。

第二天,彜稱“朵博”,是相互拜年的壹天。雞叫起床,把豬心肺砸切成碎肉,混筍子豆腐等煮成心肺湯,在天亮之前食畢,具有豬心肺吃的早,來年農活早忙完之意。

吃完早飯,彜家山寨處處活躍起來,同村寨人三五成群,挨家串戶,相互拜年祝賀。每至壹家,進屋前均要高吼“哎……哦……拜年來勒!”(拜年來羅),主人喊“哦博拜年來”(歡迎來拜年)後進屋,主人舀出滿碗泡水酒招待客人。客人很客氣地接酒喝後,邊稱贊酒味邊問主人“烏幾烏勒沾”(豬脾膽是否吉祥)主人作滿意的回答後亦詢問客人的脾膽情況。有的客人還用手指測量(順著量)主人家掛著肉的肥度。

彜族非常好客,拜年者不分生人熟人均以禮相待,酒肉款待。遠道而來的拜年者,不論有無親屬關系,不分生疏均要主動友好地訊問客人的姓名、家支、居住地點、家庭近況、糧食收成等情況,使人感到陌而不生,娛樂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這壹天,摔跤、口賽、妞妞夥(詠歌)、打牌等,直至天明。

這天還有壹個“阿依舍惹”的集會。上午各自然村落的小孩子,均帶上煮熟的豬蹄肉、泡水酒至壹指定地點混合分食,意為團結友愛。

第三天,彜稱“烏吾楚”,意為吃豬腸。下午五、六點采鮮青菜煮在腸湯內食用。據說晚壹點吃豬腸湯,意為來年糧食才能夠吃,不至於鬧夏荒。這天出去拜年的家人均要回家過夜,傳說回來過年的祖先們在回去之前,把全家所有的人秤稱壹下,以保安康。還要拍打壹下吹脹後掛在壁上的豬膀胱,留下印記,印記大而深者來年過年豬又大又肥壯。

第四天,彜稱“阿普吉”。雞叫起床,在鍋內烤幾個很薄的蕎粑,意為給祖先帶去路途食用;將前三天獻祖先之肉、粑等祭品烤熱壹並放在祖先靈位前。隨即舀壹點豬飼料,裝在豬槽內,將拴年豬的繩子套成壹個圈置於糟上,喚豬吃食。意為先輩即起程,請將過年豬牽走。此時,如豢養有豬狗的人戶,男主人出門站在山崗上隨公雞鳴叫,呼出“哦—哇!哦—哇”的喚狗聲,有的還嗚槍。具有送走祖先,來年豬狗獵得更多的野物或喚進財寶之意。獻畢祖先,把年節期間敬獻祖先之酒肉拿出,將肝片、腰子、脾等先給長輩食用,然後家人分食。

以後,各家背上酒、肉、蕎粑、雞蛋等食品,帶上小孩去嶽父母、舅父母家拜年。

2、索舊

彜語索舊為漢族“送舊”的音譯。時間在漢族除夕前的壹個晚上。家家推豆花,煮食彜族年節時特留下的豬尾股肉。寬裕之家要宰殺豬或羊或雞慶賀。還要祭先輩靈位。

3、杜延

彜語“杜延”為漢語“端陽”之音譯。系漢族的端陽節,彜族也要過這個節日。據說端陽節這壹天如下地做農活,青苗會遭蟲害,或旱死,或澇死,所以這天壹般不做農活。清早,家人扯壹把篙草和壹顆大蒜掛於門口,意為避邪;若家有幼童的還把蒜和黃姜用線串起來,掛於小孩的帽子和衣服上,可避瘟邪;有的上山找天麻貯存作備用藥,據說這壹天采到的天麻治風濕病和哺乳婦女乳脹痛、乳腺炎病特有效。

端陽節要煮豆花食用,有的要殺雞慶賀;因不能做農活,大家休閑在家。青年人則不甘寂寞,梳裝打扮,著新衣新裙,相互邀約,三五成群去場鎮上玩耍。每年這天的縣城街上熱鬧如趕場,穿著艷麗的彜族青年隨處可見。

二、禮儀

(壹)婚姻

民主改革前,馬邊彜族婚姻是與奴隸制緊緊相連的,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和彜族內婚的制度。

馬邊的諾夥,為保持其血統的“純潔”、“高貴”,決不與節夥家支及其以下的挖甲和呷西通婚。在壹般情況下節夥不與挖甲通婚,挖甲不與呷西通婚。節夥與挖甲通婚是自貶身份,因此壹般節夥不敢輕易同挖甲結親,只有貧窮的節夥在出不起高價聘銀的情況下,才和較為富裕的挖甲通婚。

馬邊的諾夥和節夥都不與其它民族通婚;同家支內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彜諺說“姑姑的女兒不用說都是舅舅家的媳婦,姑姑要舅舅的女兒作兒媳不費什麽力氣”。壹般情況下,舅舅的女兒可能嫁給姑姑的兒子。姑姑的女兒舅舅家表示征聘,別人不能再聘。如舅舅家沒有表示征聘,姑姑的女兒另嫁他家,結婚時要給舅舅家壹份禮錢。如舅舅家已經表示征聘而姑姑的女兒另嫁,男方還應另給舅舅家壹份銀子作為開口錢;姨表兄妹不允許聯姻,彜族的姨表兄妹之間的親屬稱謂與自己的親兄妹相同,通稱“瑪子”“尼莫”。意為哥哥妹妹,“姨表兄妹如親兄妹,差別只是不住在壹屋”。

馬邊彜族實行壹夫壹妻制。少數諾夥和富裕節夥也存在壹夫多妻;壹般是無子女或有女無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轉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沒有小老婆之說,不同於漢族的妾媵制,各立門戶,丈夫輪流住宿。

轉房,彜稱“施”。婦女死去丈夫後,尚在生育年齡,要轉嫁給丈夫的兄弟。根據“兄死弟在,牛死廄在”的習慣,盡先同胞兄弟,如果沒有同胞兄弟,按血統近遠順推。如平輩中沒有適當人選,也可以轉給長輩或晚輩,但上下不超過三代為限,侄媳可以轉給叔父,後母可以轉嫁給兒子,兒媳可以轉嫁給公公。但姑表親不能轉嫁給丈夫的父親,因為姑姑的女兒是父親的甥女。親生母不能轉嫁給兒子。

彜族婦女出嫁必須高額聘禮(身價錢),聘禮錢隨家庭所處的社會地位和財產多寡而定,少的幾十兩,多則上千兩白銀。呷西與少部分挖甲子女則由主子配婚,只有賣身價格,而無身價錢。

此外,還有姐妹***嫁壹夫,姐死妹再嫁姐夫和少量的搶婚的情形。

1、說親。彜稱“富君赫”或“富呷木”。過去,馬邊彜族提倡早婚,盛行父母包辦婚。壹般男女在童年的時候,就由父母或親族(家支)包辦,托媒人搭橋,算命合婚。壹般有兩種形式:

壹是男方家看中某家的門第顯赫且有女待嫁時,請壹媒人(大多是有做媒經驗的男子,彜稱“富木措”)到女方家說媒。媒人到女方家後,先向對方說明來意,然後介紹男方家的家世、家境、年歲、人品等情況。征的同意後,問及身價多少。女方家提出初步的身價後,媒人向男方家傳達女方家的要求,男方家依據女方家提出的要求進行磋商討論後,再請媒人向女方家轉告意見,這樣反復多次,媒人幾經來回奔波。直至征得雙方意見壹致後,才可訂親。

另壹種是好心的媒人,覺的某家女與某家男適合婚配時,先向男方家或女方家提出合婚設想,征得同意後,代表壹方向另壹方提親。同樣地征的雙方同意後才可訂親。

近年來,馬邊彜族的說親、提親有了很大的改進。普遍而越來越趨向於尊重男女雙方的意見,不比骨頭、不講門第的形象,並且大量出現了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後,男方再請媒人向女方說親的自由婚姻。

過去諾夥定婚多由莫口(相當於管事)或節夥頭人充當媒人。節夥定婚多由同等級的家支、鄰居充當媒人。

2、訂親。彜稱“俄惹木”。說親說妥後,男方擇定吉日,通知女方家訂親的日期。屆時,男方家請數人攜帶大部分聘金(聘金不能壹次性付清)、酒前往女方家。走近房屋時,女方家的姑娘們象征性的向客人潑水。進屋就坐後,客人向主人說明來意,並把聘金交與對方;對方則用盛有玉米籽(蕎籽或豆籽即可)等谷物的簸箕來接聘金,並從中拿出壹點現金(壹般是伍元、拾元、數拾元不等)做為回禮送給客人們(民改前講究送雞);然後殺壹豬招待客人,取出豬苦膽胰臟觀看吉兇(彜稱“烏吉烏勒赫”),如苦膽又大又黃,胰臟又直又肥,象征吉祥相配,可以締結婚約;如胰臟卷曲就不能相配。看吉兇是象征性的,壹般不能用膽脾的吉兇與否來決定兩家聯姻與否,既使膽脾呈兇也會自圓其說,吉多兇少;次日女方家也同樣派遣數人前往男方家。男方家亦殺豬招待客人,取豬苦膽、胰臟看吉兇。至此,訂親儀式結束。

“俄惹木”後,雙方不得反悔,男女雙方不能隨便娶嫁他人和與他人發生性行為。如壹方違約悔婚,就按“壹個雞蛋賠兩個”的方式對對方進行經濟賠償外,還要打酒洗臉皮和“依查朵”(意為喝熱湯,打殺豬羊招待對方以賠禮)。

3、送嫁妝。彜稱“貝覺砷”。訂婚後,男方家根據女子的年齡決定舉行婚禮的日期。女子的年齡在17、19、21、23等逢單的歲數時可舉行婚禮;婚期擇定後,離婚期約1月左右時間時,男方派人向女方送去備好的嫁妝——百褶裙(也有送錢的),並送去余下的聘金和壹對仔雞壹小豬,隨帶口信通知女方舉行婚禮的日期。

迎親 婚期前3至9天,新娘節食,只吃少許蛋和水,以防背走時在途中解便;因此有身體不能支持而臥床的。

婚前的頭日或數日前,女方家要進行“阿咪喜”(意為嫁女),時間壹般是兩天;第壹天“維惹”,即宴請家支親屬。之前要通知家支親屬“阿咪喜”的日期,到時家支親屬們成群集隊攜酒、錢等前往朝賀。因嫁女娶妻是家支親屬容易集中的場合,前輩有意帶領晚輩子女前往向前來朝賀的其它親屬介紹,相互認識,以便以後相互照應。如是吃舅舅錢(彜稱“俄宜正” )、叔伯錢(彜稱“潘俄正”)的新娘的親舅舅和叔伯除了各送壹桶泡水酒外,還送去壹只除去內臟的整豬。場面十分熱鬧,晚上姑娘們圍著將要出嫁的新娘唱離別之歌,歌曲娓婉動聽,含有憂傷的曲調,催人回腸。

同時,男方家也在結婚日的頭天也舉行“維惹”,宴請家支親戚。

婚前壹日或數日,男方派遣7、9、11……成單數的青壯年漢子,帶酒壹壇,小豬二只及其它彩禮赴女方接親。其中壹人必須是新郎的胞弟和堂弟,身背鬥笠,彜稱“憲木貝”。

當接親隊伍進入新娘家庭院或房門時,新娘的姐妹,同伴們壹轟而上,壹邊嬉戲壹邊向接親者潑灑早已備好的涼水和抹鍋灰。水花飛濺,笑語盈門,直至女方長輩出面制止迎客,才告結束。接親者進屋,把酒和小豬交給管事者,主人敬酒待客,賓主暢飲互相問候,隨後進餐。飯後進行摔跤比賽,賓主雙方選出壹個小孩比賽後再進行成人比賽。晚上,主客雙方各出壹善歌者進行賽歌,稱“卓”或“夥”,直至壹方服輸為止,所以往往通宵達旦,徹夜不眠。淩晨雞鳴時,為新娘打扮更衣,換上新衣裙,把發辮梳成獨辮。姐妹們唱“出嫁歌”以示惜別之情。天亮,新娘披新氈衫,戴新娘花帽,掩面覆胸,由新郎之弟或堂弟背新娘上路,其後迎親者輪流替換(解放前路遠的還要備馬,人背騎馬結合)。娘家送親人數不限,多系兄弟伯叔,另隨壹、二個姐妹侍候新娘。途中背著新娘嚴禁在坎上或石板上歇息,背親者需要替換時須以線氈鋪地,讓新娘坐上休息後才能替換。到途中不能從橋上通過,須涉水而過。背新娘涉水過河時,在背親的小夥子們中選壹身強力壯者背著新娘,其他人並排成兩排,手挽著手,盡力扶著背親者和新娘,使其新娘安全過河。禁忌新娘濕水,落水為不吉利。如在路上遇著另壹接親隊伍。對過時雙方均要千方百計走對方之上方,有的甚至不惜冤走壹、二裏路來回避。如實在不能回避,兩個新娘要互贈縫衣針,意為是姐妹同時出嫁,不分彼此,互無沖煞;在路途歇息的次數須是單數,最好是九次。如路途遙遠,而途中過夜,新娘只能宿野外,不能住進人戶。

婚禮 新娘到來之前,新郎家在住宅附近搭壹臨時性的棚子,備酒肉等候。新娘至離夫家數裏時,新郎方派數名青年攜酒前去接親,以示尊重。新娘到後先安在棚內重新打扮齊整後進屋,有壹長者將新娘頭上的紅藍二線摘下放置於新房門檻之下(紅藍二線是婦女初婚時的標誌,再婚婦女無此標誌)。把新娘引進房內,由娘家特派的伴娘陪守。此時,主人家開始宴客,十人八人壹堆,席地而座。凡來賀者,不分親疏,不論有無賀禮,均給酒肉,或食或捎,聽其自便。同時,小姑子特給新娘、新郎作蕎面疙瘩,並給新娘梳頭,把單辮梳成雙辮。梳頭畢,新娘由新郎之弟從新房背至堂。送親小夥子們趁此向男方姑娘們互相挑逗嬉戲作樂,搶其頭帕,借此向姑娘要酒喝。過壹些時候,雙方派出摔跤能手在屋外摔跤,迎親時的負方,要調整陣容,力爭扳回,雙方成平局最好。畢,賓主圍坐在火墉邊飲酒邊賽口詞,各方擇壹知識淵博,吐詞流利的人參賽。男方向送親者贈送禮錢(不直接給本人,由壹送親者代表集體領取)。送親者返家時,主人端酒於路旁,歡送客人。婚宴就此結束。

回門 新娘在夫家住3至11天後回門(有的是婚禮的當天)。由新郎率親友5至9人,帶1至2只綿羊,酒壹壇,若幹蕎粑,熟雞蛋等,偕同新娘回娘家拜見嶽父母,新娘在剛出夫家門不遠時,有壹新郎的姐妹或弟弟把新娘攔住把她抱住,往回看壹下夫家,意為留念自家,回頭告別公婆及兄弟姐妹。

到達娘家時,新娘先在屋外的桃李樹和竹簇下著裝,打扮成剛出嫁時壹樣後新娘新郎緊跟進屋,旁雜人等不能在門口擋住去路。新娘的姐妹們此時想方設法向新姑爺潑水,但千萬不能錯潑在新娘身上,故有心計的新郎在過此關時,緊挨著新娘進屋,壹點水也沒淋著。進屋後,把所帶禮物交與對方管事者。嶽父家敬酒為新姑爺洗塵,新姑爺則借花獻佛,先向嶽母敬酒,以示尊敬。然後壹壹向嶽父、叔伯、長輩敬酒。女方將新郎牽去的綿羊宰殺招待客人和前來慶賀的鄰居親友。次日,新姑爺和送親人返回,嶽父要送女婿壹定的禮物,或送錢,或送雞。新娘留在娘家居住。

居住壹段時間後(壹般不跨年),夫家擇吉日舉行回親儀式。彜稱“喜門約拿姑”。夫家派遣新郎之弟去把新娘迎回。新娘由父親、叔伯、兄弟、伴娘(可以用姐妹承擔)陪送至夫家,夫家殺豬宰羊盛情款待。所需用的牲口和酒,如新郎之姐妹已有出嫁,就用他們承擔。同時夫家要送錢物與送親者。次日,新娘的父兄弟回轉,留下新娘和伴娘在夫家住壹段時間。此間,夫家要請畢摩進行壹次祭祀活動,新娘也同夫家的人壹起接受“俄其赫”(用豬或羊、雞在全家人的頭上旋轉,以求消災祈福)。畢摩在念招魂經時把新娘的名字也念進夫家成員的行列中,從此後新娘就是名副其實的夫家人,每進行壹次祭祀活動新娘都必須參加。

做完祭祀後,新娘可走可留,如回娘家男方不再派人相送相迎。以後的三請四迎均由丈夫自己負責,新娘遇逢年過節、農忙季節和祭祀活動等均可來回自由。

坐娘家 女子婚後,不論年齡大小均不及時到夫家落戶。坐娘家期限無定,或壹年或三五年或稍長不等,直至夫家要求或新娘懷孕後,才正式到夫家落戶,婦女在懷第壹個小孩時,娘家要送壹頂荷葉帽與女兒戴,表示已經當了媽媽。

民改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彜族青年男女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移風易俗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姻事簡辦,程序簡化,婚姻有了很大的改進。

(二)喪葬

馬邊彜族人死後實行火葬。喪葬大致有:著壽衣、吊唁、出喪、超度靈魂等四個過程。

著壽衣 病人斷氣前,牽綿羊壹只拴於其側(也可用豬),斷氣時由專門守護的人將綿羊勒死,或用雞打死,以示隨同死者靈魂升天。

吊唁 屍體放置停當,家人並嚎啕大哭,同時放槍或火炮報喪。相鄰人家聽到哭聲後都紛紛前來吊唁,年老的勸慰死者親屬節哀,年輕的則幫助家人料理家務。

火葬場地壹般選在村落附近的小山崗上,火化處挖壹墳坑,在坑上用4根較粗的生柴按東南西北立“井”字形,上交叉堆放其它燒屍柴(男九層,女七層),濕柴在下幹柴在上。屍體連同擔架頭朝東置於柴堆上,蓋以樹枝,放上供品:玉米或蕎粑壹個,用竹箕裝好,放壹個木盆(彜曰“庫惹”),內盛水及壹個木勺(彜曰“依尺”),置於其側,然後用所引之火把,由“撮唄社蘇”(負責焚屍的主要負責人)從頭腳兩端同時點火,進行火化。此時其他人返回,只派數人與“撮唄社蘇”壹起離墳地壹定距離燃壹堆火,圍坐守候負責焚屍。火化畢,把骨灰埋入墳坑內,覆蓋土後上壘5至7塊石頭(男7女5 ),以作墳誌。如死者系老年人,火化後把骨灰撒入深山竹林中,以祈求死者保佑子孫後代,如竹林壹樣繁茂興旺。墳地用鏵口翻土後,撒入蕎子或菜籽。

超度靈魂 死後數十日,或數月,或數年,兒女要請畢摩選定吉日,到火葬場地做靈牌,然後帶回家中供奉,使死者的靈魂從此得到寄托,彜稱“麻都遞”。

  • 上一篇:預備黨員思想匯報:革命傳統道德的先進性與當代性
  • 下一篇:鹿晨輝屬於什麽健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