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題主要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這壹過程***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各有時代特色。本課為第壹個歷史階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爭鳴,發表不同政見、彼此駁難的同時,也彼此吸收、融合,終於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壹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戰國末期的荀子,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當時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別有用的合理的科學的成分),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百家爭鳴”的含義: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艷的局面。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所謂“爭鳴”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於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壹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註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註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講完本子目後,歸納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學派 代表 主要內容 影響
老莊
之學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小國寡民”社會。 老莊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莊子 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追求“逍遙”。
法家
思想 李悝 在魏國變法:獎勵耕戰、嚴刑峻法。 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壹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兩漢後,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
商鞅 在秦國兩次變法:廢舊制度、重農抑商、加強中央集權、以吏為師。
韓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主張“事異則備變”。
墨家的主張 墨子 “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在認識論和邏輯學貢獻。 漢代以後,逐漸湮沒失傳。
指導學生填表,之後啟發他們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對於同壹學派內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區別分析。從總體與局部兩個方面來把握各家學派的思想特點。
記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還有吳起、申不害等。法家內部形成重“法、”重“術”、重“勢”三個不同學派,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