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我鄙視他!他不識得什麽是“材”,什麽是“非材”。我,被壹個庸人發現了。糟糕!
我還是被砍倒了,裝進了汽車。當他在院子裏我被鋸呀、刨呀、磨呀。我的每壹片麟木飛飛揚揚散發著清香,他卻只打了個“阿嚏”!
我很悲哀。現在我習慣稱他為庸人。我發現:人類真的很笨,他們眼裏只有錢,卻發現不了真正值錢的珍寶。我還看到他家門口壹塊醜石,身上坑坑點點確實醜陋無比,可是我知道,那是壹塊隕石,是幾百年前天上壹塊恒星的碎片。他,那個隕石——每天低聲哭泣,卻總是遭庸人惡罵,罵他不成材,幹占地,還那麽重。
我不哭,我只為人類悲哀。當我的枝椏被扔進溝裏,軀幹被劈成椅子腿和木板時,我只知道我完了。這麽壹棵百年檀香木——我,終於被壹個庸人糟蹋揮霍。
我姑且成了椅子,木板,壹扇門和壹根老人的拐杖……這樣過了許多年,我目睹了這個人和他的朋友們做的壹切蠢事。他們把西漢時期的城墻磚壘成豬圈,把可以榨成油的泡桐籽用來餵豬;他們把含鐵量很高的赤鐵礦以十元壹車的價錢賣給外國人,我看看見那些外國人露出詭秘的笑……不僅如此,連自己的孩子,他們也不放過,我看到那個庸人的小兒子聰明機警,可以把石塊雕成飛馬,卻總是被他爸壹巴掌打過去,罵他:“不成材的東西!還玩呢,還不去幹活!”他所謂的幹活就是替外國人裝赤鐵礦!
天啊,我看夠了!不成材的是他自己!每壹點點真正的好材料壹經他手就變成了廢品,還不覺醒嗎?庸人!
我這塊檀香木也老了。當美國小矮子、1.6米的籃球健將將從不成材到成為馳騁球場的明星時;當奧地利的弱孩子施瓦辛格把自己鍛煉成碩士、美國州長時;當書上說壹位老師將壹個頑劣學生教育成“最棒的壹號”時,我卻只看到了和這些相反的過程,包括我自己!……
時光荏苒,庸人已去。今天,人類終於雪亮了雙眼;我被洗凈磨光放在展櫃中;隕石已經進天文館,鐵礦已被保護了起來。可是這已經太晚了。“我是檀香木!”我呼喚了壹輩子,連庸人的兒子如今也已平平如氓。哀哉!
材,非材,可能因人而改變呀!戒之!戒之!
評析:本文作者精心選取了寓言式體裁,以第壹人稱的口吻,通過敘述“檀香木”的見聞經歷,巧妙地使用大量材料,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及深刻的認識寄托於其中,引起人們對“材與非材”的價值內涵的思考,主題鮮明,靈氣閃現。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小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塑造的“檀香木”的形象呼之欲出,意蘊深遠,耐人尋味。
讀此文,如聆聽壹位睿智的長者講話,平時而穩健,透露出大氣與深刻。
2. 墨跡與名畫
佚名
我國著名畫家張大千在畫壇德高望重,久負盛名。他尤以山水畫最為擅長。他的山水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齊名,不僅馳名國內,而且名揚海外,在國際美術界同樣享有盛譽。
這天,錢書記和他的老伴、兒子兒媳以及五歲的小孫子特意慕名拜訪山水畫大師張大千,既向他求山水畫壹副,也讓自己的小孫子感受壹下大師的文化氛圍。但不巧的是張大千有事,就把錢書記壹家五口安排在書房等候。
錢書記耐不住寂寞,就起身在書房踱步。他環顧四周壹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山水風景畫,不禁為大師的藝術魅力所折服,口中不停地發出嘖嘖的贊嘆。忽然,張大千桌前壹副未完成的習作映入錢書記眼簾,這立即引起他的興趣,趕忙招呼兒子孫子來拜讀大師傑作。錢書記捋了捋胡子,點著頭說道:“果然出自大師之筆啊,名不虛傳。瞧!這恢弘滂沱的下筆,這蒼勁有力的收筆,非泛泛之輩所能及啊!”
兒子看到眼前不過是壹塊碗大的墨跡,聽得他不知所雲,不過他還是隨聲附和道:“是啊!這若有若無,似真似幻的下筆彰顯老藝術家的深厚功底,它還象征著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這不正是大師對祖國母親的無比熱愛和深情謳歌嗎?寓情於景,借景抒情,高!實在是高!”
錢書記的兒媳領著小孫子,在壹旁也不甘落後,插觜道:“依我看,這變化莫測的墨跡不正是西方超現實抽象的慣用手法嗎?大師是大膽將西方繪畫寫實主義於我國傳統的山水畫相結合,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將東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融會貫通,是老藝術家在藝術上的升華,獲得了又壹次新生。兒子,妳說媽說的對嗎?”
小孫子不屑壹顧地看了壹眼“名畫”,奶聲奶氣地說:“什麽名畫,不就是灑了點墨嗎?我也會。”
“住嘴!”,錢書記厲聲呵斥道:“小孩子不懂別瞎說!”這時張大千回來了,他笑容可掬地說道:“妳們的交談我都聽到了,可那的確是我灑的壹片墨跡,根本不是什麽名畫啊!”
錢書記壹家人啞口無言,面面相覷,好不尷尬。
其實,材與非材,墨跡與名畫之間的甄別是靠智慧的大腦,而不是盲目的迷信奉承。與其當個前倨後恭的藝術家,不如老老實實地做個木匠來得實在。
3. 用美的眼光去發現美
麗水師專附屬高中 金 龍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羅 丹
壹堆本來可以造就成不朽的藝術品的樹根,被木匠認為“沒用”而拋棄了。木匠上山,選的是“可用”之材,要麽作柱,要麽作棟,再不當用,也要作椽。這堆奇形怪狀的樹根做得了這些嗎?做不了。難怪木匠要嘆息“沒用”而離它們遠去。
作為木匠,他衡量木頭是否有用的標準就是“實用”。其實,只要我們把視野稍微擴大壹些,便可發現,像木匠這樣用“實用”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人還不在少數。找對象首先看他(她)家是否有錢,評判學生首先看他的考試分數多少,結交朋友首先看他(她)是否有利用價值……市場經濟體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人們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觀念。
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承認人要生存,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講究壹點實用,追求壹點功利,本也無可厚非。但我們的目光不能只盯在“實用”和“功利”上。人為萬物之靈,理應有除物欲之外的更高層次的追求。除了“實用”的眼光外,我們還要有審美的眼光。
用審美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可以發現許多美的東西,可以造就許多可造之才。根雕藝術家用審美的眼光發現了樹根身上的美,把它們雕刻成了非常有價值的藝術品;鐘子期用審美的耳朵聽出了俞伯牙演奏的樂曲中的美,兩人成了“高山流水”的知音;蔡元培用審美的眼光發現了行伍出身的沈從文文才的美,使沈從文成了北大著名的教授。
壹堆樹根在根雕藝術家的手裏成了有價值的藝術品,壹匹平常的馬在伯樂眼裏成了千裏馬,壹塊石頭在天文學家眼裏成了隕石,這壹切都因為發現者用的是“審美”的眼光,而不是世俗的“實用”的眼光。
給我,給我壹雙審美的“慧眼”吧!為了奇形怪狀的樹根不被拋棄,為了千裏馬不“駢死於奴隸人之手”,為了這世界上的美不再被埋沒。
專家引路天津卷這道“材與非材”的話題,很容易讓人想起朱光潛先生關於三種人對同壹棵樹不同態度(實用的、科學的和審美的)的論述,既是引導考生審視人生定位,重新正確認識自我,也是提倡換壹個角度,發現自身潛力。考生若寫議論文,構思時要擬好全篇提綱,要善於以小見大、以點制勝,分析要深入,例證、對比論證最好都有壹些,特別要註意有意識地體現行文的思路。
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