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高分速求——兩個國家的服裝文化

高分速求——兩個國家的服裝文化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現代,華夏民族所著的、具有華夏民族風格的壹系列華夏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在民族和國家概念沒有明確的古代,壹般作 為與中華文明周邊地區的“胡服”相對的詞使用。今日漢服運動的支持者則認為漢服是中國 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紀中葉)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體系。換言之,目 前此詞對不同的人在含義上會有所區別。如果以服裝體系而言,漢服是上溯炎黃,下至明朝,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壹種明顯具有 獨特風格的壹系列服飾的集合。

“漢服”早期特點是交領、右衽,由於技術緣故而用繩帶系結。但發展到明代後期開始大量使用鈕扣。漢服支持者認為明代對襟服裝為未滿化的漢服,多為常服樣式。明制禮服如袞冕,皮弁服,翟衣等等均為交領右衽,符合漢服基本特征。但反對者指出明朝後期大量使用紐扣,現存世大量萬歷後期文獻圖片資料(例如定陵博物館藏品,河北昭化寺明代壁畫中市井人物圖等)紐扣的普及是毫無疑問的。萬歷孝端皇後和孝靖皇後墓中無壹件交領衣,灑線繡蹙金龍百子衣與清代女裝較為接近,現存世大量萬歷後期文獻圖片資料(例如定陵博物館藏品,河北昭化寺明代壁畫中市井人物圖等)紐扣的普及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明代漢服紐扣均為銅制,且為內扣,外觀上看不見扣子,在造型上與滿服的布制盤扣有很大區別,並且高領漢服的領口與滿服差別甚大。所以,並無有力證據證明明代漢服與滿服有承接關系。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明代後期有發展出類似於清代服飾對襟立領紐扣。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壹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運動的支持者認為:漢服雖然是平面裁剪,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曲線,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都十分優美動人,和環境***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註重人與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也表現為袖子的長度超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又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到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行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寬袍大袖、仙風道骨的感覺。

韓服 ,南韓以及西方國家叫?(韓服 Hanbok),北朝鮮叫(朝鮮?)是壹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和衣服上並沒有口袋。

很久以前,已經有韓國人穿著韓服,但現時的韓服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唐朝把絲制長袍傳到朝鮮半島。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子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

在高麗時代,高麗曾成為蒙元的駙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發,並要穿著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服裝亦改為近似明朝漢服式樣,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女服上衣(襦)亦縮短。朝鮮時代的女性宮廷服裝稱“唐衣”,式樣參照明朝宮廷。

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頭上紮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發結成發髻在頭頂,成年未婚的少數女性和壹般宮女(內人)、官婢(如巴只、醫女等)則把辮子盤在腦後並以粗緞帶束起(古代朝鮮人多數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經結婚)。

已婚女性、妓生(藝妓)、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加髢(假髻),即把假發弄成盤狀戴上,始於高麗,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發髻(編發)。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加髢”樣式。

加髢是身份、財富的象征,有錢人、貴族婦女和妓生喜歡在加髢上加上各種飾物,有些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加髢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平民及家境壹般的婦女則只有壹圈。王族婦女禮服的加髢正面正上方有玉板壹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這也是牒紙的壹種,代表身分與地位,有嚴格規定。王族婦女、尚宮會於加髢和頭頂之間放壹“子供枕”。

後來婦女的加髢越來越大,形成奢侈風氣,時有婦女因加髢過重折斷頸項至死,宮中才禁止已婚王族婦女及女官於日常佩戴加髢,但仍然會在重大日子佩戴。後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發髻並插上發簪而不戴加髢。

韓服按不同的場合而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禮和特定場合。典禮服飾是在壹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時穿著,例如嬰兒滿月、婚禮和葬禮。

李氏朝鮮時代,王妃、嬪禦、公主、翁主,以及貴族婦女進宮時以及尚宮、醫女,會穿著稱為“唐衣”的韓服,上衣的前襟和後襟較長、有些長到及膝的程度,穿時要把雙手放在前襟之內。小禮服則是圓衫。男女外出時會穿著稱為“袿衣”的長外套,貴族女性出門則需用袿衣遮蓋頭部。

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壹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制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在北朝鮮則有較多人仍然經常穿著韓服,尤其是農村地區,壹些學校也會以改良韓服作為校服。

莎麗(又稱莎麗服,印地語:?)是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國婦女的壹種傳統服裝。用印度絲綢制作的莎麗壹般長5.5米,寬1.25米,兩側有滾邊,上面有刺繡。通常圍在長及足踝的襯裙上,從腰部圍到腳跟成筒裙狀,然後將末端下擺披搭在左肩或右肩。

越式旗袍為近現代越南人和中國京族的服裝,南部越南語稱áo dài(儒字:襖袍,北部稱áo zài,喃字寫做“襖?(長+曳)”,意思是長襖。也被譯為襖長、襖曳、襖套、奧黛等,於十八世紀早期按清朝滿洲人所穿的旗袍、長衫所改,後來取代了越服(áo t? than),成為越南的民族服裝,現代亦常用作女學生的校服。

雖然歷經變遷,但其基本樣式始終保持不變:高領、下半部分高開叉,穿於襯褲之外。質地通常為絲綢,上裝胸、袖較緊,前後兩襟,女裝兩側開叉最高至乳房下沿平齊高度,下裝為較寬松的褲子。男裝與中式長衫相似。

  • 上一篇:餐飲業要怎麽才有創新和特色?
  • 下一篇:麻煩解釋下有關福祿壽紋樣的理論,越詳細越好。謝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