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守 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壹聲雞啼之後,新的壹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壹到十五,人們壹至沈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壹,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壹壹壹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壹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壹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壹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壹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壹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壹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壹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壹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壹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壹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壹年心願壹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壹年財運亨通。
貼 窗 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壹壹壹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壹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壹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 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壹般從家裏開始。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放 爆 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壹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壹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壹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壹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壹開始就帶有壹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壹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壹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壓 歲 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壹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壹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吃 餃 子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壹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壹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壹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壹起吃;河南的壹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壹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這壹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貼 福 字
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壹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壹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壹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壹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壹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壹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