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五柱式:塔司幹﹑羅馬多立克﹑羅馬愛奧尼﹑羅馬科林斯和混合柱式
柱式是指壹整套古典建築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則。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徑為壹個單位,按照壹定的比例原則,計算出包括柱礎(Base)、柱身(shaft)和柱頭(Capital)的整個柱子的尺寸,更進壹步計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築各部分尺寸。
羅馬人繼承了希臘柱式﹐根據新的審美要求和技術條件加以改造和發展。
他們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廣泛用來建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的建築物﹐並且創造了壹種在科林斯柱頭上加上愛奧尼柱頭的混合式柱式(Composite Order)﹐更加華麗。
他們還改造了希臘多立克柱式﹐並參照伊特魯裏亞人傳統發展出塔斯幹柱式(Tuscan?
Order)。這兩種柱式差別不大﹐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臘多立克柱式的三隴板﹐而後者柱身沒有凹槽。愛奧尼柱式變化較小﹐只把柱礎改為壹個圓盤和壹塊方板。
塔司幹﹑羅馬多立克﹑羅馬愛奧尼﹑羅馬科林斯和混合柱式﹐被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稱為羅馬的五種柱式。其風格的差異遠比希臘愛奧尼和多立克兩種柱式的差異為小﹐因而失去了鮮明性。
1.羅馬多立克柱式:羅馬多立克(The Roman Doric Order)柱式是古羅馬人對希臘多利克柱式的改造,主要差別是在柱礎下面增加壹個臺基。
外觀跟古希臘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頭下端添上壹圈環狀裝飾;
柱身下添加了圓環形柱礎。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8:1,整個柱身顯得比較粗壯。
2.羅馬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壹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
柱式與古希臘愛奧尼柱式相同,只是把柱頭上兩個渦卷間的連接曲線改為水平直線。
3.羅馬科林斯柱式: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裝飾性更強。
樣子與古希臘科林斯柱式壹致,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10:1,顯得纖細高大;柱身上有24條凹槽;柱頭部分由兩層毛茛葉和渦卷圖案組成,渦卷圖案成對出現。
4.塔司幹柱式:塔司幹柱式(Tuscan Order)是古羅馬5種主要柱式中的壹種,它的風格簡約樸素,類似於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長度與直徑的比例大約是7:1,顯得粗壯有力。
塔司幹柱式其實就是去掉柱身齒槽的簡化多立克柱式;
柱礎是較薄的圓環面。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7:1,柱身粗壯。
5.混合柱式:又稱羅馬復合式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將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渦卷加入科林斯芼莨葉柱頭上。
這種柱式是將科林斯柱式的頂端與愛奧尼克柱式的渦卷相結合,使形狀顯得更為復雜、華麗。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10:1,顯得纖細秀美。
整體比較圖
細部比較圖
據文本推斷:
上左:塔斯幹; 上右:羅馬多立克
中左:羅馬愛奧尼; 中右:現代愛奧尼
下左:科林斯; 下右:混(組)合式
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十書》裏給柱式本身和柱式組合作了相當詳細的量的規定﹐用柱身底部的半徑作量度單位。他註意到這些規定要根據建築物大小﹑位置等具體條件作必要的調整。柱式作為基本的建築造型手段﹐在羅馬帝國流行﹐形成統壹的羅馬建築風格。
古羅馬的柱式規範的影響非常深遠,成為了西方建築的基本母題,至今仍在被廣大建築師所學習和模仿。
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後﹐歐洲大多數地區柱式建築不再流行。在意大利雖然流風尚存﹐但細部和組合方式等都不很嚴格﹐與羅馬柱式有很大差別。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重新使用羅馬柱式作為基本的建築造型手段﹐追求風格的純正。16世紀下半葉的手法主義﹐產生了兩種潮流。壹種是刻意求奇﹐不惜破壞柱式的結構邏輯來創造新的建築形像﹐如螺旋式柱身﹑斷折的額枋﹑不均勻的開間﹑成組的柱子等﹐這種潮流被17世紀的巴洛克建築繼承。另壹種是刻意求同﹐給五種柱式厘訂死板的規範﹐消除古羅馬時期普遍存在的變體﹐作出苛細的量的規定﹐這種教條化的潮流被17世紀的古典主義建築繼承。巴洛克建築流行於意大利等國和拉丁美洲的壹些地區﹔古典主義建築流行於法國和北美等地。它們都創造了壹些新的柱式組合。但二者在個別手法上互有滲透。後來﹐古典主義建築的影響比巴洛克建築的大。尤其是法國成了歐洲建築教育的中心以後﹐教條化的柱式就在歐洲成了主流﹐壹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但裝飾仍多用巴洛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