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時期的鞋履,與秦漢時大抵相同。但質料更加考究,制作更為精良,形制也特別豐富。它的壹個特點是增加了文彩。即或在鞋面繡上彩色花紋,或是將金箔剪成花樣,粘貼或縫綴在鞋幫上面。如南朝詩人在《河中之水歌》中所吟詠的:“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其光鮮艷麗可以想見。另壹特點是履頭形式多樣。或制成圓頭,或制成方頭,或制成歧頭,或制成笏頭,可謂“日變月易”,花樣翻新。
再壹個特點是采用了厚底。出現了用木塊或以多層布片、皮革縫納而成的高底鞋“重臺履”等。當時,對履的顏色也有規定:士卒、百工用綠、青、白色;奴婢侍從用紅、青色。
由於與服藥有關,“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 *** 鞋襪而穿屐”;加上穿屐顯得瀟灑飄逸,與魏晉名士的放蕩不羈正相吻合,著屐也非常盛行。還出現了登城攻戰的特制鐵屐和便於登山的活齒木屐。後者就是傳為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所創制的“謝公屐”。
木屐
穿笏頭履的六朝婦女
魏晉新疆織紋錦履
據《宋書?謝靈運傳》載,出身於大貴族的謝靈運,由於政治上不得誌,終日寄情於山水之間。他常穿著木屐登山,上山去掉前齒,下山去掉後齒,非常便捷。“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李白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所提到的就是這種活齒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