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黃繼光的事例

黃繼光的事例

黃繼光

在家鄉當民兵時,黃繼光就曾機智勇敢地抓獲過壹名逃亡地主,轟動全村。他從參軍的第壹天起,就要求殺敵立功。他除了幹好通訊員工作,還經常到班裏向戰士們學習手榴彈、手雷、自動步槍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連長表揚。由於他工作出色,人又機靈,營長點名調黃繼光到營部當通訊員。

在1952年10月19日那個彈雨紛飛的夜晚,黃繼光跟隨營參謀長指揮六連在上甘嶺進行反擊。當時,營參謀長和連長、指導員焦急萬分,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敵陣地,壹夜的戰果將付諸東流。在緊要關頭,黃繼光挺身而出,與連裏兩名通訊員(肖登良、吳三羊)壹起請戰。不久,兩名戰友相繼中彈倒下,黃繼光也負了傷。當他爬到離敵人中心火力點十余米時,用力扔出了最後壹顆手雷,只炸塌了半個地堡,敵人的機槍仍在噴出火舌。黃繼光此刻身上已沒有任何武器,仍然向前爬去。趴在後面的戰友們,借著照明彈的亮光,突然看到了氣壯山河的壹幕:黃繼光搖晃著站起身,張開雙臂,向敵機槍射孔撲去……

戰友們沖上“零號”陣地時發現,黃繼光敦實的身軀仍然壓在敵人的射擊孔上,他的手還牢牢地抓著周圍的麻袋,寬闊的胸膛還緊緊地堵著敵人的槍口……人們看到,黃繼光的腿已被打斷,身上有七處重傷,他的身後有壹道十多米長的血印。可以想見,在最後時刻,黃繼光是以何等堅強的毅力,拖著重傷的身軀,爬到敵人的地堡前,又壹躍而起的。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黃繼光從小家境貧寒,從來沒有去照過壹次相。犧牲後雖有人拍照過遺體,形象卻十分慘烈且面容難辨。在宣傳英雄事跡的時候,因找不到壹張可用的照片,只好用壹幅舍身堵槍眼的素描畫來代替。

1953年4月,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作為代表出席了全國婦女大會。毛澤東還請鄧芳芝到中南海自己家中做客,表示了對英雄的敬意。

董存瑞

抗日戰爭臨近尾聲,解放區青年爭相 參加八路軍。青年民兵董存瑞和好友 郅振標因不到參軍年齡,未被允許參 軍,懊喪不已。不久,在壹次反“掃 蕩”中, 區黨委書記王平犧牲, 臨終前,他把最後壹次黨費托董存瑞轉 交組織。董存瑞和郅振標再次向趙連長提出參軍,終於如願以償。初到軍 隊,董存瑞因不知愛惜子彈,受到 隊同誌的批評幫助。抗戰勝利後不久 ,又爆發了內戰,經受過戰火考驗的董存瑞,已成為真正的革命戰士,並 加入了中國***產黨。1948年 5月,在解放隆化的戰役中,董存瑞被任命為 爆破隊長,為了配合總攻,他們接連炸毀敵人的碉堡群。這時,總攻沖鋒 號已經吹響,突然他們發現迎面的橋身卻是座經過偽裝的暗堡,從裏面掃 射出來的子彈阻擋了解放軍的前進道路。為了減少戰友傷亡,在找不到炸 藥支撐點的情況下,董存瑞在橋下高舉炸藥包以身殉國。

這是壹部根據戰鬥英雄董存瑞的事跡創作的人物傳記片。該片真實、細膩地展示了董存瑞由壹個普通農村少年成長為不朽革命戰士的過程,突出表現了董存瑞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風貌和執著、機警、頑強的個性特色。影片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束縛,大膽描寫英雄人物的成長過程以及人物精神世界中的追求、苦惱、激動和喜悅,展現其思想的升華和性格的完成。影片還突破了以往只在對敵鬥爭中描寫人物的單壹形式,註重在日常生活中、在性格和內心的撞擊與沖突中揭示心靈,抒發感情,完成性格的塑造。該片豐富了革命戰爭影片的表現手段,為銀幕貢獻了壹個鮮活的英雄形象,也為人們提供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新鮮經驗,堪稱革命戰爭題材影片劃階段的代表作。

為緬懷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戰鬥中英勇犧牲的董存瑞烈士,隆化人民1954年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園。

1955年經熱河省政府批準,並撥專款決定修建董存瑞烈士紀念碑。該紀念碑由熱河省建築工程局孟寶棟設計,1956年開始修建,1957年建成。原紀念碑高14.5米,碑座長1.4米,寬0.75米,高0.85米。碑身長3米,寬1米,厚0.35米。碑帽長1.3米,寬0.65米,高0.66米。占地面積為360平方的鋼筋磚混結構建築,碑座和碑身用灰綠色人造理石板飾面的望柱28根,望柱間有上下兩根鐵管相聯形成的護欄,碑身頂部為銅制鍍金的五角星,碑中心總長為6。6米的四塊與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為壹體的漢白玉上鐫刻著朱德委員長為董存瑞烈士的親筆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8個鎦金大字。這8個字是對董存瑞烈士短暫而又光輝壹生的高度評價。

1957年10月18日,河北省民政廳,承德地區和隆化縣領導,承德地區青年幹部代表350余人參加了紀念陵園最高的紀念建築。紀念碑經歷了30年的風雨蒼桑,50年代建築水平的限制和陵園所處的特殊地質條件,造成紀念碑多處下沈、開裂,碑身略向西傾斜,碑身、碑座飾板部分剝落;鋪地及望柱的人造大理石板,部分松動、剝落,臺階多處陷落、損壞。陵園將上述情況3次上報國家民政部,河北省民政廳,申請重修紀念碑。1986年民政部和省民政廳領導來陵園考察後,1987年撥款32萬元,批準對紀念碑進行重新修建。新紀念碑由張永鵬創意,城建局衣守斌具體設計,本著陵園建築既有仿古風格,又不失時代氣息的原則。在紀念碑的設計中,考慮原碑體造型雖無特色,但總體上不落俗套,且形態美觀,社會反映良好的實際情況,保留原樣,在高度上增加1米。同時為使紀念碑整體輪廓得以變化,增加層次,烘托主體。臺基由壹層變為兩層,上平臺為正方形,下平臺為多邊形,以四在40組欄桿環抱,雙層漢白玉欄桿由河北曲陽豆白石質的望柱、欄板、抱古、地伏組成,在各部件上陰刻花瓶、雲紋、蓮花圖案等裝飾。錯落有致的白色欄桿,層層疊疊的花崗巖踏步,豐富紀念碑的整體建築輪廓,增強節奏感。使紀念碑顯得更加挺拔、雄偉。紀念碑碑座,用黑色花白地花崗巖砌成,寓意著英雄的鮮血灑在隆化大地上,碑頂部鑲嵌地徑為0.6米的五角星。紀念碑總高度為15.5米,壹層底座寬22米,二層底座寬12米。為搞好紀念碑的重建,縣裏成立了以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宋日義為負責人的基建班子。擔任紀念碑建築的是王守成工程隊,縣裏考慮原碑身經30多年來已壓實,不會再下沈,碑身基礎仍選定原地。舊碑在交通局、城建局、縣武裝部和駐軍52829部隊工兵營的大力支持下,經3次爆破成功拆除了舊碑。1987年5月,隆化縣委副書記張金錄主持召開了重建紀念碑奠基儀式,承德地區行署副專員劉愛國作了講話,在縣直各機關單位形成了為重建紀念碑貢獻力量的熱潮,義務出工出車,下鄉拉運石料。存瑞陵園美術師謝雲生拉任設計正面題字,為更突出朱德委員長題詞的教育作用,比原碑緊縮了0.4米的天地距離,原字放大0.1米,落款做了穿插處理,與隆化縣印刷廠美術師郝寶坤經半月余完成了碑的刻字、貼金任務。碑頂的五角星,由銅鑄改為鋼鑄,鍍銀光。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壹年多緊張施工,1988年5月占地440平方米,由61種規格,1687塊石頭,從隆化陳家臺、二道河、山咀和湯泉溝4個采石場運來的300立方米花崗石裝飾起來的紀念碑落成。

1998年5月25日在董存瑞烈士犧牲40周年紀念日,舉行了董存瑞烈士紀念碑揭幕儀式。揭幕式由隆化縣縣長馮瑞芬主持,解放戰爭時期指揮解放隆化戰鬥的原十壹縱隊司令員、時任中***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賀晉年,民政部副部長範寶俊,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周文元,河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洪毅***同為董存瑞紀念碑揭了幕。民政部範寶俊副部長和民政部楊琛顧問,還為民政部敬獻的安放在紀念碑前的董存瑞烈士漢白玉雕像了幕。沈陽軍區副令員齊連運,董存瑞生前所在團副團長焦國慶,董存瑞生前戰友郅順義,董存瑞父親董全忠,董存瑞家鄉代表懷來縣委副書記蔡天晨,隆化縣委書記張振存,隆化縣人大主任吳鳳海,隆化縣政協主席趙俊山和隆化縣五大班子領導,以及工人、農民、學生、解放軍和機關幹部8000余人參加了揭幕式。新建成的董存瑞烈士紀念碑,在松柏的襯映下顯得更加高大宏偉,莊嚴肅穆,朱德委員長“舍身為國,永垂不朽”八個貼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閃光。碑前20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是每年舉行紀念董存瑞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1998年在董存瑞烈士犧牲50周年之即,又加修了紀念碑碑座散水,將水泥板換為花崗巖石。碑前的廣場鋪上了水泥磚,紀念碑展現了董存瑞頂天立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每年成千上萬的學生、軍人、群眾在碑前舉行入團、入伍、入黨等儀式,舉行各種規模的紀念活動。在紀念碑前人們無不肅然起敬,董存瑞烈士紀念碑,永遠是聳立在人民群眾心中的豐碑

  • 上一篇: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怎麽看待
  • 下一篇:寺廟文化在90後00後中這麽火爆的原因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