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市交通便捷,通訊設施完備,旅遊業發展迅速,現已成為壹座新興的旅遊城市。 齊齊哈爾市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歷史悠久,有獨特的自然風景、典雅的古建築、悠久的歷史遺跡。特別是聞名中外的世界珍禽丹頂鶴之鄉--紮龍自然保護區;四面環水、景色宜人、天然成趣的明月島;湖光山色、亭閣別致、風景秀麗的龍沙公園;新石器時代的昂昂溪文化遺址、大乘寺、清真寺、關帝廟、石碑山、塔子城等歷史文物遺跡,為旅遊者所青睞,每年都吸引著大量中外賓客前來觀光、旅遊。紮龍自然保護區作為馳名中外的最大的水禽、鳥類保護區,吸引了世界珍禽丹頂鶴在這裏休養生息。因此齊齊哈爾又被譽為鶴鄉。得天獨厚的冬季冰雕雪景更是蔚為壯觀,為中外旅遊者所贊嘆。約萬年以前齊齊哈爾就有人類生活遺跡。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發了嫩江流域。 齊齊哈爾始建城於金朝初。當時齊齊哈爾壹帶居住著室韋部。天會三年二月,金太宗把龐葛城分給烏古、敵烈二部。《東北歷代疆域史》和《黑龍江古代簡史》均記載龐葛城即今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古城址位於今日梅裏斯區哈拉古城址。 Image:Yingenmen.jpg 現在的齊齊哈爾城,始建 1905年時的齊齊哈爾火車站
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齊齊哈爾在達斡爾語中意思是山間的草原。《滿族大辭典》中稱之為“齊齊哈爾清代駐防城”。1665年,清廷在此設蔔奎驛站。清政府為抗擊沙俄入侵,清康熙十三年移吉林水師駐齊齊哈爾現齊齊哈屯。康熙二十二年定齊齊哈爾為水師營制,隸屬黑龍江將軍衙門。康熙二十三年於齊齊哈爾設火器營。為了進壹步加強防衛,康熙三十年建齊齊哈爾城,是為齊齊哈爾新城。康熙三十八年設黑龍江將軍衙門,光緒二十年(1895年)置黑水廳。 1931年日本侵占齊齊哈爾。滿洲國成立後,設立龍江省,齊齊哈爾為省會。1936年升為齊齊哈爾市。曾為嫩江省、黑嫩省省會。光復後,齊齊哈爾成為新的黑龍江省省會。1954年黑龍江省會遷往哈爾濱市,齊齊哈爾成為省轄市。(下圖是1905年時的齊齊哈爾火車站)
編輯本段鶴城史誌
早在壹萬年前,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在齊齊哈爾這塊黑土地上。他們沿嫩江兩岸而居,以漁獵為生。 齊齊哈爾市區轄境,夏商周時期屬索離國;秦漢時為夫余國屬境;魏晉南北朝時期屬鮮卑和豆莫簍;隋唐時期屬室韋都督府管轄。 遼代屬上京路、東京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所轄的開元路和水達達路;明朝先歸屬大寧都指揮使司,後屬奴兒幹都司。 清初,齊齊哈爾地區屬盛京內務府管轄,不久歸屬寧古塔將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起,改屬黑龍江將軍管轄。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設蔔奎驛站,逐步成為黑龍江西部地區諸驛站的中心,並發展為村落。 1691年(康熙三十年),清廷準奏在蔔奎站建齊齊哈爾城,並授索倫總管瑪布岱副都統銜,掌管建城事宜。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黑龍江將軍衙門移住齊齊哈爾城。直至清末,黑龍江將軍衙門與齊齊哈爾副都統衙門合署管轄齊齊哈爾。 1905年(光緒三十壹年),在省城設黑龍江分巡道極其所屬的黑水廳,管轄齊齊哈爾。次年,裁撤齊齊哈爾副都統。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廢黑龍江將軍,建黑龍江行省,將黑水廳改為龍江府,齊齊哈爾由省垣巡警局和龍江府管轄。 民國時期,1924年,成立黑龍江省城市政公所,管理齊齊哈爾市事宜。 1929年,黑龍江省城市政公所改組為黑龍江省城兼商埠市政局,主管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及商埠界內市政諸事,直隸於黑龍江省政府。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齊齊哈爾,設置偽滿龍江省,齊齊哈爾仍為省城。 1936年,建立偽齊齊哈爾市公署,隸屬偽滿龍江省公署。此為齊齊哈爾設市之始。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成立民主政權齊齊哈爾市政府,隸屬嫩江省。 1947至此1949年,先後隸屬黑龍江嫩江聯合省、黑龍江省。 1954年,黑龍江省會由齊齊哈爾市遷往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始為省轄市。 1958年,齊齊哈爾市劃歸嫩江專區專員公署管轄。 1960年,嫩江專區撤銷,其所轄各縣劃歸齊齊哈爾市領導,始行市管縣體制,齊齊哈爾市復為省轄市。 1961年,恢復嫩江地區專員公署,齊齊哈爾市及所轄各縣歸其管轄。 1964年,齊齊哈爾市再次改為省轄市。 1967年,齊齊哈爾市人民委員會撤銷,成立齊齊哈爾市革命委員會。 1980年,齊齊哈爾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 1985年,嫩江地區行政公署與齊齊哈爾市合並,再次實行市管縣體制,齊齊哈爾市仍為省轄市!
特色文化
齊齊哈爾的滿族風情(Manchu Nationality Custom In Qiqihar) 清康熙年間,滿族人陸續遷入齊齊哈爾地區,其中主要是駐防齊齊哈爾城的滿洲八旗兵丁及其後裔,分布於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區、鐵鋒區、梅裏斯區所轄的滿族聚居村前身。 [姓氏] 滿族姓氏形成於氏族社會,最初為表示血緣關系的稱謂,滿語稱“哈拉”。滿族姓氏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名稱為來源,或金元時代女真人的舊姓,或皇帝賜與的姓氏,或以父祖名字之壹作為本支子、孫的姓氏。隨著漢族文化的影響,滿族逐步改變了原來多音節姓氏,而冠以漢字姓。清末,特別是辛亥革命後,滿族人幾乎都改為漢姓。齊齊哈爾滿族有“關、富(傅)、陶、胡”四大姓氏。冠以漢姓的同姓者,不壹定都是同宗的本族人。 [語言] 滿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語。清代,齊齊哈爾滿族人使用薩哈拉——嫩江語區的滿族語。後來,隨著滿漢雜居,齊齊哈爾滿族人開始學習漢語,至清末,滿文、滿語逐步被漢文、漢語取代。民國年間,滿語、滿文已不常見了。 [文化] 齊齊哈爾的滿族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如《罕王的故事》、《阿骨打的傳說》等,流傳很廣,影響也很大。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歌舞是秧歌舞。 [體育] 滿族崇尚體育運動。清代,重視具有軍事性質的騎射,還有角抵、賽馬、打珍珠球等傳統體育項目。近年來,在壹些滿族村每年春、秋之際,都舉行“莫勒真”(體育盛會),進行賽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比賽。 [習俗] 滿族人住宅很有特點。“四合院、口袋房、字炕、隔扇墻、煙囪生在地面上。”滿族人以西為上,故西墻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壹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為大,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齊齊哈爾的滿族飲食,民間以面食為主,稱面制品為餑餑。滿族人喜食小米飯、高梁米水飯,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稷子米飯泡鯽魚湯。還有蕎面制品,如蕎面面條、蕎面餃子等。滿族的民間菜肴以豬、羊肉為主,如白肉血腸、烤乳豬、烤全羊等。火鍋是滿席中的主菜,鮮美可口,味道醇厚。 [服飾] 滿族的服飾也很有特點。男人穿長衫、長袍,更愛在長袍外套馬褂,有“長袍馬褂”的俗稱。婦女們穿的旗袍,領口、袖頭、衣襟都繡有不同顏色的花邊。 齊齊哈爾的達斡爾族風情(Dawur Custom In Qiqihar) 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北岸河谷地帶的達斡爾人被迫遷居齊齊哈爾西、北—帶,建立壹批達斡爾族村屯,以有血緣關系的哈拉、莫昆形式構成社會組織。後來逐步被多哈拉、莫昆成員混居壹村的格局替代。 [婚俗] 達斡爾族歷史上有早婚的習俗,20歲左右的年青人基本已完婚。達斡爾族人訂親時只要認為雙方年齡、家教、出身適當就可。通常先通過介紹人探聽女方父母的意見,經媒人說合,女方家同意後,媒人便磕頭致謝,並及時將結果傳達給男方家。之後,擇日由男方備齊活馬、活牛、 肉類、酒肴、點心等、在媒人的帶領下拜訪女方家。女方家則擺下酒宴招待親朋好友,席上將未來的女婿介紹給大家。同時舉行正式的訂婚儀式,未婚女婿磕頭禮拜,表示信守諾言,他將牛贈給未來的嶽母,馬贈予未來的嶽父,以此感謝女方父母對女兒的養育之恩。 婚禮那天,新郎身著盛裝,騎著高頭大馬去迎娶新娘。女方家則派出三四名男賓乘馬,女賓二三人陪伴新娘乘車,連同數輛嫁妝車壹同前往。接親的隊伍返回時,男方親屬均到門前迎接。這時,新娘親屬中的主要人物領先進屋,隨後新娘在女賓相的攙扶下進屋,被安置在南炕,臉上蒙著紗(綢)巾,面向窗戶盤腿而坐。男賓相及其他親友們則落座西炕,然後舉辦盛大的酒宴。婚宴結束後,兩家近親留下,這時才叫雙方的父母及近親相見。禮儀完畢後,繼續進行酒宴,通宵達旦。 [春節習俗] 達斡爾族人過傳統的春節,臘月三十那天在大門口放兩堆煙火,祭祖,祭眾神。據傳說,那天是神仙下凡巡視之日,各地將在日常所供的神位前燒香點蠟,供果品,求神拜佛,虔誠禱告,這種祭祀延續到正月十五為止。 三十晚飯壹般不炒菜,就是粉條燉豬、羊肉,烀豬頭,吃手扒肉。吃飯時晚輩們給長輩敬酒磕頭。當晚去舅舅、伯父、叔父和嶽父等近親長輩家敬酒磕頭。大年初壹那天人們早早梳洗打扮,都換上節日的服裝,走上街頭,三五成群,逐戶拜年,給長輩們請安、點煙、磕頭。每到壹家都受到熱情招待,將全村走完為止。婦女們壹般從初二開始拜年,身穿各種花色服裝,給近親的長輩們拜年。到外村走親串門需過正月十五以後,見面後都有給長輩們磕頭的習俗。 春節期間有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哈肯拜舞、打“包考”球(曲棍球)、毛得他特勒(拉棍)、賽馬、摔跤、比箭、屋如古樂臺勒(故事會)、討樂卡其(猜謎語)、白樂苦那得勒(抓迷藏)等文化體育活動。這些活動壹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到那天人人都往臉—亡抹鍋底灰,不抹黑者不吉利。大人起床後取下鍋底灰,先將自家的孩子抹上黑灰,東西鄰舍和親屬之間對抹,打上花臉,嬉鬧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