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模型的簡單制作方法如下:
1、準備好需有的材料工具:紙箱硬卡紙、小盒子、白紙和舊雜誌、膠水、筆。
2、用鉛筆在白紙上繪出龍頭的形狀,再用水彩筆給它塗上顏色。
3、把畫出的龍頭白紙與另壹張紙疊壹起剪出,然後分別用膠水將它貼在壹個長方形盒子的兩側。
4、再用剪刀把硬紙皮剪四個小梯形,分別按等份卡在船的中間,也可以貼點膠水之類的加固壹下。
5、取綠色舊雜質用剪刀前出龍尾巴形狀,將它貼吧在船尾,壹個簡單的龍舟做好了。
龍舟的起源
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考證,端午節最初起源於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圖騰祭[2]。先人為了求得龍的保佑,每年端午這壹天都會舉行隆重的龍圖騰祭祀活動,同時,還要在鑼鼓聲中劃著刻上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競渡。
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而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
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事實上,我國南方吳越壹帶直到東漢時才開發,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遊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遊和北方地區。
扒龍舟最早當是古越人祭龍祖的壹種祭祀活動。端午節早期源頭是對龍圖騰的崇拜,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節,以劃龍舟敬神而自娛,舞龍燈祭拜而自樂。因而古代又稱端午節為“龍日”。端午節標誌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葉、竹殼、茭白葉等,稻米與竹主要產區在南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