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國傳統的家庭手工業棉紡織業走向衰落並且與農業分離,即“織”與“耕”分離。“男耕女織”即個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封建自然經濟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礎。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侵略所取得的特權和機器產品質優價廉的優勢,大量傾銷商品,輸華商品比戰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紡織品占到70%。
“衣被天下”的東南沿海的壹些專以紡織為業的鄉村受到很大沖擊,“松江布市消減大半”,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的逐漸破產,造成織與耕的分離,這是封建自然經濟解體的重要標誌。
其次,農業生產進壹步商品化。鴉片戰爭後,外國商人從中國大量收購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中國絲、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國內絲、茶生產的發展。
外商操縱著中國絲、茶的出口貿易,使中國的絲、茶生產服務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並日益商品化。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勢,誘使土地所有者改變農業生產的目的,不得不面對農產品市場,調整種植結構,以增加收入,這為自然經濟解體敲響了喪鐘。
擴展資料:
毛澤東說:“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
可見,資本主義侵略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首要原因。鴉片戰爭後,列強利用侵略特權,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其次,國內市場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鴉片戰爭後,中國商品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商品流通空前活躍,國內市場擴大,特別是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在流通中比重加大,不斷誘使農業生產目的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
百度百科-解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