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即臘月初八。原是佛家的節日,但民間認為這是勸人勤儉節約的節日。這壹天,家家戶戶以大米、黃豆、綠豆、花生、豬肉和蔬菜等八樣糧食煮成有味的稀粥,表示糧食短缺,湊足雜糧煮飯,教育子孫要勤儉節約。此風俗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送 竈 神
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竈節。傳說這壹天竈神菩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的情況,主人家為了竈神菩薩上天為自己說好話,家家戶戶必在此日壹早擺酒設菜、供奉糖果、燃香燃燭,恭送竈神上天。祭竈之日,各家打掃房屋揚塵,搞好住宅清潔衛生,希望竈神上天奏報善事、說好話。臘月二十三,農村又叫過小年。
吃 團 年 飯
團年,即春節前壹天,臘月的最後壹天(統稱大年三十),這天的活動主要有祭祖、吃年飯、貼門神、貼春聯等。吃團年飯這天,即便最困難之家,中午也得做幾樣菜,在祭祖(上墳)之後,全家團聚,***吃年飯,俗稱叫“團年”。出嫁的姑娘可以回家吃團年飯,但不能在娘家過大年三十的夜,更不能參加初壹早上的出天方儀式,因農村有句俗話:“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大年三十,壹家的長輩要攜子孫到祖宗墳前燒香祭祖先。吃年飯前要把飯菜擺上桌後,先給祖先盛上飯,酌上酒,先祭祖先然後才能享用。又,農村很多人認為男人才是主人,是傳宗接代的,男人燒香祭祖家裏發旺些,所以祭祖時女人要靠邊站或呆在竈屋裏。三十下午,各戶張掛紅燈籠、貼春聯、貼門神(門神多為唐將秦叔寶、尉遲恭木刻印象,傳說他們能驅除鬼神)、再次打掃清潔衛生,將春節忌用之掃帚、針、剪刀、桿秤等物藏起來。
守 歲(除夕)
除夕,是年末的夜晚。清.光緒《射洪縣誌》記載:“三十日為除夕,剪彩紙作錢,遍貼門戶,換桃符門神,貼春聯;敬天地家神祖先,拜尊長輩,曰‘辭歲’;燒炭圍爐,盛設燈燭,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這壹習俗,流傳至今。現在,這天晚上,晚飯後放鞭炮,辭舊歲,全家人在祭天地、祖宗之後,壹家老少不睡,圍燈而坐,敘舊話新,同享天倫,壹直到深夜,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壓歲錢的多少,根據家庭的經濟實力而定,現在有給幾千壓歲錢的)。此夜,還要恭迎竈神回宮,因竈神小年時上天言事去了,今夕回宮。除夕之夜,家家燈火通明,不能熄燈,因為農村“人死燈滅”的俗話。
過 新 年
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都是農村過新年的日子。晉.董勛《問禮俗》曰“壹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後世之人又有“壹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之說。
正月初壹:春節,又叫元日、過大年。清.光緒《射洪縣誌》記載:“元日黎明,以九品燭迎神於門。禮畢,爆竹於庭,闔家合飲屠蘇酒。《歲華記》:屠蘇,草庵名。昔有人居草庵中,每歲除夕,遺閭裏藥壹劑,令井中浸之,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男女飲之,不病瘟疫。今效之,如有親朋互拜,必款留飲此酒,並且盤餐數事,盡歡而散。”隨著時代的變化,元日的民俗文化更加豐富。這天子時,各家點燃香燭,敬天地、祖宗,燃放鞭炮,迎接新年,搶挑“金銀水”(挑井水),希望新的壹年財源茂盛。早晨起床,人人穿壹身新裝,多數人家吃面條或湯圓,象征新的壹年圓圓滿滿,壹帆風順。早飯後,三三兩兩,出門閑遊,遇到親朋好友,互致新春祝福。這壹天的喜忌特別多。喜歡吉言吉事,忌諱說“死”“逝”或與“死”“逝”諧音的話;禁動土,動土就破壞了財氣;不得掃地,掃地的話,會把壹年的財運掃走;不得打碎碗、調羹、酒杯等餐飲用具,新的壹年裏都希望壹家圓圓滿滿,打碎餐具,全家壹年不順遂;再有,不得動用針、剪刀等尖嘴之物,因這些尖嘴之物很像老鼠的嘴,如果使用了針、剪刀,壹年中老鼠愛咬衣物;桿秤,也是忌用之物,因桿秤很長,它的稱星密密麻麻,很像蛇,如用了桿秤,壹年多蛇。
正月初二、初三:人們開始串門走親,新婚夫婦拜年和攜小孩拜年的,主人家都要“打發拜錢”( 封贈紅包),“拜錢”多少,看主人家的財力;獅燈、車燈開始串遊鄉村表演,索討喜禮錢。獅燈,民間傳統的文娛活動,是由兩人披上布制的彩色獅皮,壹人帶上笑臉面具(笑和尚),持紋帚、篾扇,身穿彩衣,伴著鑼鼓逗引獅子,撫摸貼近,跳躍翻滾,做出各種俏皮有趣的動作,引得觀眾喜笑顏開。城鄉中有的戶主,還擺出各種陣式,要求獅燈去破陣,能破陣過關的,不僅獲得重禮獎賞,還會受到熱情款待,知道自己不能破陣的獅燈,只好回避了。我鎮栗子灣、大墳壩的獅燈,演技高強,遇關過關,遇陣破陣,至今為人所道。車燈,又名車車燈,用彩紙或花布紮成有頂蓋的彩車,由壹女或壹男扮女裝的“車妹”立於車中,另壹人扮成醜角,在車前引逗,邊唱邊舞,身段活潑,回旋蹦跳,情趣盎然,“車妹”搖動彩車,或前或後,如舟蕩漾,動作自然。
正月初四:羊過年,過年的氣氛漸漸淡去。
正月初五:破五,壹種傳統習俗。清.光緒《射洪縣誌》記載:“民間於五日以前不交易出財,除拜年以外,惟飲酒博戲為樂。過此日,漸理貿易。”現在,這壹天壹般不串門不飲酒,而是早起放鞭炮,還要象征性地下地幹活。民間把正月初五稱作恨窮日,在農村普遍認為初五串門會給人家帶去窮氣,所以普遍不走親、不串門。
正月初六:走親串門的於今日返家。
正月初七:人過年(人日),因為是人過年,農村也很重視這個節日。每家人,同樣要備幾樣菜,同樣要喝酒吃菜。這天,不得走親,因農村有“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之俗。
正月初九:上九日。清.光緒《射洪縣誌》記載:“是日,民間敬玉皇大帝,城市婦女多以香爐往各寺廟禮拜者,遊人攜酒,登金華山聚飲。”此俗,現在不傳。按老風俗龍燈開始串遊集市(初九,為龍過年),為商家拜年,要喜禮錢。現在,有龍燈正月初二、三就到集市拜年的。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道家的上元節)。清.康熙《射洪縣誌》記載:“上元日,食粉團,街市張燈鬧元宵,唱秧歌、采茶歌,八歲兒童作走馬戲。清.光緒《射洪縣誌》記載:是夜觀燈,闔城燃巨燭如白晝。民間以龍燈獅子雜劇遍遊街市,觀者以鐵末合火藥貯竹筒中,噴燒之,其焰沖天,現花形無數,璀璨可睹,謂之放花。今則從初九起至十五,尤為盛世。”現在,農村習俗要“送年”,送年時供“刀頭”、“施水飯”、“燒茅船(草船)”、放鞭炮,燒香化紙,把“年”送走,
同事恭送神靈上天回宮。集鎮上觀燈、放焰火,耍火龍,非常熱鬧。火龍,壹般由當地手工藝人自制,龍頭、龍身、龍骨,皆由篾條(竹篾)紮成,然後連接起來,用紅布包裹,再用黃色顏料畫龍鱗。整條龍最短有七節,最長有十五節,壹切工序完成,待等元宵玩耍。玩耍時,要挑選精壯漢子舞動龍身,這樣才能配合鑼鼓節拍、躲避焰火焚燒。玩耍盡興(壹般都是深夜了),還要將整條龍燒掉,不燒掉的話,就要天幹(天旱);農村還有個禁忌,出嫁女不能看見娘家正月十五的燈,認為看了娘家也不吉利。
綜上所述,壹些優秀的傳統的節日民俗文化,壹直在民間傳承著,當然,其中也存在壹些不甚健康的東西,我們應當大力發展兩個文明建設,積極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分利用和改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使之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