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尊重傳統文化的精選作文?

尊重傳統文化的精選作文?

尊重傳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讓我們的“靈魂”屹立在世界的正中央散發飽含五千年的風霜雨雪的中華民族之光!以下是我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壹

我們面對的現實

親愛的中學生朋友,我現在想問妳們:當敦煌的瑰寶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當《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的讀者更多的是外國人——作為華夏子民,我們應該為此欣喜還是悲哀?當我們的經濟實力受到世人的矚目,而中華優秀文化卻在不自覺中流失,我們是該喜還是該憂? 當然我們也知道,過去的文化是少數人的專利,只有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才配談文化,而那些種地耕田的下裏巴人向來是見不著也想不到這樣的陽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風居於正統的時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讀書人的行頭也似乎比別人高雅尊貴了許多。幾千年的文化血脈流傳下來,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來自壹個文明的國度,壹個賁張著文化的國度,所以,文化成了時下許多人的寵愛,成了當今社會中的壹種風氣或潮流。於是,這樣的文化幾乎可以填滿這個國家的坑坑窪窪。

無論如何,文化都是壹個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壹個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國民的素質就高到連天上飄的,地上爬的,水中遊的都是文化的那個境地了嗎?如此“文化”的泛濫並不能見證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和優越,反倒是體現出了它的荒唐和無知。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解放的確帶來了文化的活躍和激蕩,國門開啟的確帶來了文化的四面來風八方有雨。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比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變革都積極地不可避免地湧現出來。西方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的東進也慢慢縮小了東西文化之間的距離,這在青年壹代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我們所見所聞之處,8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裏面過生日,可他們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筆該怎麽拿,沒讀過線裝書,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他們可以把不知從哪個角落裏找出來的珠算盤當車推著玩。在他們的記憶中,不曾有過這些傳統的東西的印象,因此,它們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無力的。這些祖先傳下來的東西,浸濡著華夏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於是,今天的年輕人開始忽視甚至放棄這些國產的文化,他們更崇尚西方文化,他們西裝革履,操壹口流利的英語滿世界跑,卻懶得抽出壹天的時間去祭奠壹下自己的祖先。

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為壹個沈痛的現實。雖然傳統文化不盡是好的,難免有壹些糟粕,但其精華絕對是大大超過流毒的,不然中華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幾大古文明早已折經斷脈的時候依舊熠熠發光?但最可嘆也是最可悲之處,是我們漠視的文化卻被人家視若珍寶。當初韓國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列入它的文化遺產時,國內輿論壹片嘩然,其中壹篇標題《“去傳統化”將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的文章這樣寫道:“中國長達壹個世紀的‘去傳統化’運動並未導致中國富強,它只造成斷裂的壹代——對傳統文化無知的失落的壹代?由於我們對傳統的冷漠,以至我們對傳統的儲存遠不如鄰國。我們心有不甘卻怨不得別人,是我們自己把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當時的滿清 *** ,想起了斯坦因壹車車地把那些本屬於我們的敦煌的經卷、書籍、塑像運往歐洲時,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覺:那些敦煌的寶貝不是人家搶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僅值幾個碎銀的東西換走的。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就這樣簡單而幹脆地流失了!還有《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論持久戰》這些今天的年輕人鮮有問津的經典文化沒有被我們國人吸收,卻被日韓及歐美壹些國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資源,運用於商戰之中,反過來再和我們來做生意。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還是華夏子孫的悲哀?我們不得而知。

壹個民族的文化程度在壹定意義上反映了壹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啟人心智、誨人不倦地能促進人類自身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精神食糧,而不是那些穿鑿附會、沽名釣譽的佯裝高尚甚至傳播封建迷信違法亂紀的有著不軌行徑的渣滓。壹個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虛假文化。泡沫和虛假文化無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構人格品質。文化不是越多

越好,寧缺毋濫是定義文化的道德底線。

文化的嬗變只能說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貧乏已影響到精神文明的建設,制約人們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內涵是我們終其壹生也領悟不完,參透不了的。也許它的某些雜質是該舍棄的,也許它的某些內容尚不能給我們的經濟建設提供及時的智力保障和支援,但我們可以揚長避短,可以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同服務於我們的建設事業。

篇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與華夏民族的靈魂。身為壹個純正的中國人,應具備尊重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的道德品質。

“杜甫很忙”曾是壹個熱門的話題,關於他的塗鴉在微愽上瘋傳與評論。突然,杜甫身穿巫袍,騎著掃帚化身為杜版的哈利·波特,或是他騎著白馬“冒充”唐僧,更離譜的是被畫成手扛機槍準備隨時作戰的士兵,壹夜之間,網路上形成“兩派”——支援方與反對方。關於此現象,正方認為惡意醜化杜甫形象是低俗、淺薄的行為。然而,反方反駁說:“杜甫塗鴉是孩子們開發想像力所創造出來的搞笑圖片,而且借此機會可以擴大杜甫在學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讓成年人回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跡,因此不必太嚴肅。”

也許眾多人可能只是為了娛樂,所以出現了杜甫門事件。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與褻瀆。壹個民族的精神文化體現了這個民族的生命力,流傳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壹定有保留下來的原因與意義。從象形文字到現代的簡體字,從古典的漢字到如今的襯衫,從顛簸的馬車替換成寬敞舒適的私家車,中國人的衣、吃、住、行發生了壹系列的巨大變化,過節的傳統卻壹直延續著,這是因為這些特定的節日只有中國才有,它們象征著中國的發展史,是歷史遺留下的珍貴的產物。作為壹名華夏子孫,我們不應過度推崇外國的節日與活動,譬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彩蛋等等,這些節日是那些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的碎片,倘若我們將這碎片撿起放在我們的軀體上遮住了自身的靈魂,那麽我們既體會不到外來文化真正帶來的快樂,本國文化也會被遺忘。如此下去,我們的“靈魂”變像壹個破舊不堪的娃娃,全身上下都是補丁與線頭。

杜甫,是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雖然他在仕途上不是那麽壹帆風順,但依然懷有自己的鴻鵠之誌,時刻關心國家,做到真正的憂國憂民。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外最被推崇的了。只可惜兩人相識太晚,作別亦是匆忙,當李白寫完送別詩之後,李杜兩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而多情的杜甫此後壹直處於思念友人的狀態中。可以看出,杜甫既是壹位忠於國家又是壹名重情義的詩人。雖然我沒有機會親自去參觀他當年居住的草堂,但,我想,那兒壹定是神聖、莊嚴的地方,它殘留著杜甫當年的思念與憂愁的氣息吧!如此偉大的人應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佩,而不是因純屬娛樂讓杜甫“很忙。”

尊重傳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讓我們的“靈魂”屹立在世界的正中央散發飽含五千年的風霜雨雪的中華民族之光!

篇三

3月,在微博上流行壹系列塗鴉畫,杜甫成了主人公。畫面上的他時而手持狙擊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被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該系列的原型是人教版語文必修課本中《登高》那首詩的配圖,由已故的人物畫大師蔣兆和先生繪制。圖中的杜甫端坐在壹塊巖石上,瘦削的面龐微微上揚,帽子的系帶隨風朝後飄揚。 而在網友的筆下,杜甫已經變身肌肉男、神龍鬥士、傑克船長……且不去說這種現象的初衷究竟是為了什麽,但這種行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在糟蹋中國的文化,就好像孫子在笑爺爺的滄桑是壹種滑稽。

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唐詩宋詞、話本戲劇,這些傳統文化培育和塑造了壹代代中國人的精神人格。建設文化強國,理應汲取傳統文化養分,弘揚傳統文化固有的精神價值,形成新的文化傳統。因此,建設文化強國應與傳統握手言和。這意味著,必須破除以往對待傳統文化那種非精華即糟粕的二元對立思維,與傳統和諧***處。且不說精華或糟粕是相對而言的,站在文化傳承發展的立場,我們也應對傳統文化持溫和與善待的態度。

錢穆先生曾說,對本國以往歷史須有“壹種溫情與敬意”,如此“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壹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乃這個國家獨有的精神遺產,不尊重不善待傳統,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更談不上文化發展、文化強國。進而言之,尊重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都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題中應有之義。

  • 上一篇:魯迅《傷逝》裏的子君和魯迅有什麽聯系?
  • 下一篇: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的來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