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和新課程標準貫徹實施,片面註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的陳舊、傳統的作業設計所存在的危害逐漸被教育工作者所認識。所以,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轉變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理念,讓作業成為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從而發展其創新思維,增強其實踐能力。
壹、變“命令式”作業為“自主型”作業
傳統作業完全服從於老師,學生只能充當壹個被動的接受者的身份,在作業內容和完成方式上,學生沒有發言權。註重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實現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自主學習的轉變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要以“自主”型作業取代“命令”式作業,成為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重要原則。
首先,要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活動中捕捉時機,改變以書面作業為主的作業形式,在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中加入演、唱玩、畫等元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作業中動手、動腦,動口,提高作業效果。
其次,要改變作業的生成主體。傳統作業往往是教師備課的產物,生成主體是教師。這種作業的優點是作業內容能夠與課堂學習內容緊密結合,有利於鞏固教學目標,但是有時也會因課堂教學實際變化而存在弊端。這就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實際對作業進行合理處理,包括對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作業量等方面的及時調整,實現由“教師生成性”作業向“師生***同生成作業”的轉變。
再次,要設計個性化作業。學生個體差異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打破“大壹統”的作業模式。設計個性化作業有昨於為學生創造相對寬松的作業要求,進壹步擴大學生的作業自主權。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比如:只規定作業的範圍,不布置具體題目,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還可以依據學生能力的差異,設置分層作業,學生根據難易程度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
二、變復習型作業為“探究性”作業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而傳統作業片面重視其復習與鞏固知識方面的作用。因此,語文作業的設計應突破這個限制,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總有壹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事實上,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個性能得以體現,潛能能得到發展。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應多設計如下壹些探究性作業。
壹是觀察性作業,觀察是思維的窗戶,是學生發現、提出問題,發現事物的規律和本質的基礎。如:學生在學習了“燕子”壹文時,可布置這樣的作業:請妳在家觀察壹些動物的外形,有什麽發現?它們和燕子有什麽區別?二是調查性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家鄉的風俗”綜合性學習中,可以讓學生走進社區,走向社會進行調查,再根據調查的結果,寫壹份調查報告。三是實驗性作業,比如在學完《稱象》壹課後,可以布置給學生壹份實驗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驗證課文中曹沖稱象的辦法。
三、變“課內作業”為“生活化作業”
作為壹門最具開放性、與生活聯系最強的學科,語文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僅以課本內容為中心”的語文作業設計,不僅限制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還割裂了語文與社會、語文與生活之間所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生活作業能夠使學生將語文與生活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學生主要的生活範疇,教師可以在這三個方面挖掘生活化作業所需要的資源。
首先,校園生活資源的開發。校園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多彩的校園中,有學生活潑的身影,有他們快樂的歡笑,他們賦予了學校生命的活力,而校園生活又能給學生以文化的感染與熏陶。發掘校園生活資源為語文作業的資源之壹,不僅能幫助他們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人和環境習慣,還能達到促進語文能力的目的。
比如,語文教師可能布置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語文知識,展開豐富的想象,為學校、班級及特殊節日編寫創意標語;還可以利用學校宣傳窗、班級板報等作業生活化陣地,將板報的`排版設計、內容選擇、插圖等內容充分授權給學生完成;再如可以利用學校的大型文體活動,組織小記者團布置采訪、撰寫新聞等作業,引導學生用文字去記錄這些精彩的活動。校園裏的各科課堂、人際交往、校園環境及各種活動都能夠成為語文作業設計生活化的資源,只要語文教師們能處處留心,時時設計,這些都會成為語文作業的寶貴素材。
第二,家庭生活資源的開發。作為學生從小到大最為熟悉的生活環境,家庭生活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中的學生呈現的是完全真實的自我,家庭的生活中有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喜怒哀樂和苦辣酸甜,這些也都能成為語文作業的良好素材。教師可以根據家庭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通過作業布置引導學生去觀察、記錄、思考和感悟生活。
比如,針對大部分獨生子女“習慣被關註,不懂得關註他人”這壹普遍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家人壹起勞動的作業,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辛勞;也可以做壹回主持人,對家人進行壹次采訪,了解家人在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和特殊經歷……類似這些作業,能幫助學生在傾聽中學會關心他人,在享受親情的同時積累語文素材。
第三,社會生活資源的開發。每壹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社會,學生也是。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參觀、訪問當地的自然景觀、風土民情、古跡文物、時事新聞、熱門話題或事件,並巧妙地利用社會資源設計生活化作業。比如給災區的小朋友寫壹封信,為冬奧會申辦成功創作壹首詩歌,研究了解壹個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些都可以為生活作業的設計註入新的元素,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加深他們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對生活的深入體悟,體會語文作業的樂趣與價值,並最終在語文作業中提高其駕馭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