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在即,普天同慶,闔家團聚,其樂融融。那麽,我國各少數民族又有怎樣的中秋習俗呢?土族的“打月亮”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藏族的“尋月”習俗西藏壹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蒙古族的追月習俗中秋月下,蒙古族男女老少跨上駿馬,披著銀色月光馳騁在草原之上。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他們則朝西放馬奔馳,緊緊追隨月的足跡,不到月下,不止“追月”。鄂溫克族的供月習俗鄂溫克族同胞過中秋節以合家歡聚、供月為主要內容。節日期間還探親訪友,互相宴請。中秋夜晚,人們聚集於篝火旁,歡歌曼舞,直至深夜。廣西侗族的“行月”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壹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廣西壯族的“祭月請神”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們便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壹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壹個高約壹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月神下凡及上天的梯子。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神人對歌;月神蔔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此外,壯族還習慣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則在水面放花燈,以測壹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布依族的偷老瓜煮糯米飯布依族人會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再壹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收下老瓜,必須要請送瓜人吃酒消夜,據說這樣可以給這家帶來子女。對於這被偷的瓜,被偷的人家也不會在意,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德昂族的“串月”習俗對於雲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便會不時傳來壹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壹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黎族的“八月會”(“調聲節”)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每逢此時,各集鎮便會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壹“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則選此良機挑尋未來的伴侶。朝鮮族的中秋習俗朝鮮族在中秋這天宰牛殺雞,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餅等節日食品。松餅是把米面蒸熟後打成粘團,再搟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搟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蘇子、栗子、糖等做餡,包成彎月形菱角狀,入鍋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湯圓,別有風味。入夜時分,朝鮮族人用木桿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壹起合跳“農家樂舞”。傣族的拜月習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三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曾率領傣族人民擊敗了強敵,深受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去,變成月亮,升到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光輝,給黑暗中的傣族人民以光明。每逢中秋,小夥子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則忙著到湖邊、池塘裏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壹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壹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壹升起來,點燃冷香,全家老少開始“拜月”。之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闔家圍坐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阿昌族的特俗習俗雲南省梁河縣壹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壹頓。相傳從前稻谷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壹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壹氣之下刮起壹陣狂風,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們壹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壹把把谷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壹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裏,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谷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獲的大米煮飯餵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高山族的托球舞習俗相傳古代,大清溪邊有對青年夫婦,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魚度日。壹天,太陽和月亮突然都不見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哭泣。大尖和水花決定要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他倆在白發老婆婆指點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陽的公龍,又用金剪刀殺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龍。然後他們拿來大棕櫚樹枝,把太陽和月亮托上天空。為了征服惡龍,他們永遠守在潭邊,變成了大尖和水花兩座大山。這個大潭,人們就稱它為“日月潭”。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邊來模仿他們夫婦托太陽、月亮的彩球,不讓彩球落地,以求壹年的日月昌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苗族的跳月習俗據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位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在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後,深深地愛上了月亮。此後她又經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最終與月亮幸福地走到壹起。故此,苗族父老為表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載歌載舞,並稱之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壹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另外,雲南的阿細族也有在中秋夜跳月的習俗。客家中秋習俗客家人稱中秋為“八月節”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拜過月後,壹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其實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壹般不會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追逐嬉戲,這時正是他們的天堂。對於吃東西,是有些講究的,往往先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這是華夏祭祀文化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的過程,壹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壹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客家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會更“乖”,更有福氣,更吉利。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壹定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湖南侗鄉的“偷月亮菜”相傳古時候,中秋月夜,月宮裏的仙女要降臨下界,把甘露灑遍人間。這甘露是無私的,人們此時可以***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采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餵!妳的瓜菜被我扯走了,妳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壹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裏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采到壹個最肥的瓜或壹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而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裏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
上一篇:小學生姓名簽的制作方法下一篇:山西人過年都有那些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