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弦
單弦源於北京,又稱單弦牌子曲。清乾隆、嘉慶年間興起,形成於清代末葉。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其曲牌眾多,曲調豐富,反映現實生活,代表曲目有《胭脂》、《挑簾裁衣》、《金山寺》等。
自單弦票友隨緣樂以後,出現了德壽山、全月如、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等名家,他們推動了單弦藝術的發展。
2、大調曲子
大調曲子原稱“鼓子曲”。曲藝曲種。初盛行於河南開封,後流傳於洛陽、南陽等地。約有二百年的歷史。至清末民初,唱鼓子曲的藝人將旋律簡潔、易於上口的各色雜曲小調用來作民間踩高蹺時伴舞、歌唱,時稱小調曲子,即河南曲劇的前身。
3、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小曲”“唱小調”。因演唱時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是流行於重慶、四川的曲藝音樂品種之壹。
四川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有八個大調、壹百余支小調,唱段兩百多支。四川清音的伴奏樂器為琵琶、竹鼓、檀板等。早期表演時由女演員壹人坐著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代表作品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等。
4、湖南絲弦
湖南絲弦流傳於湖南各地,因用揚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絲弦樂器伴奏而得名。它系由江浙壹帶流入湖南的時調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調融合發展而成,時間約在清代初年。
5、廣西文場
廣西文場,又名“文場”、“文玩子”、“揚琴小調”、“鶯歌小調”等,主要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北官話地區,在桂林、柳州、宜山、平樂、荔浦等地尤為盛行。
廣西文場音樂風格靈活多變,音樂與語言互相緊扣、相輔相成,和聲構成既有我國傳統五聲調式的特征又有西洋和聲小調的織體,在曲式發展,作品色彩,音樂氣質,作品韻味等方面凸顯出桂林特色。廣西文場代表性曲目主要有《雙下山》《王婆罵雞》《西廂記》《紅樓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