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蜀繡代表作品的是雙面繡(蘇繡)、粵繡。
蘇繡介紹:
蘇繡(南通仿真繡),江蘇省南通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蘇繡(南通仿真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壹帶,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於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
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制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
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2008年6月14日,蘇繡(南通仿真繡)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8。
文化特征:
蘇繡(南通仿真繡)采用“仿真繡”繡法創造性地以旋針、虛實針來表現物體的肌理,用豐富多彩的絲線調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調自然柔和、豐富多彩,盡顯寫實之功。“仿真繡”往往取材於西洋油畫中的人物肖像和風景等,而以人物繡最為擅長,其針法變化多端,表現畫中人的五官十分傳神。
制作工序:
1、用針:仿真繡改變傳統刺繡中平鋪直套的針法創制旋針,即根據物象的結構旋轉用針,更能體現物象的質感。
2、用色:沈壽潛心研究,在《雪宧繡譜》中對染線設置了色階表,並壹直沿用。配色以繡稿來配色,如水墨畫。南通仿真繡以畫稿為主的,以畫稿的色調去配色;若以真花為主的,就要按真花的色調去配色。
3、光與用線配色關系的運用:仿真繡中追求光的效果,這主要在於如何用線配色。經過沈壽潛心研究,用幾種色線合並於壹針來潤色調繡,豐富了色彩的表現力,用以體現西方油畫、鉛畫、攝影因受光不同物象所產生明暗關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