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山東的戲曲是什麽

山東的戲曲是什麽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

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2008年6月7日,山東梆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流傳

山東為歷代貿易運輸的主要通道之壹,山西人來山東經商為時甚早,濟寧、菏澤、聊城

山東梆子

在明代就已有了規模宏大的山西會館。這些山西商人,經營典當、錢莊行業,在山東境內具備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他們長期定居山東,在這種形式下,在這種情況下,山西的戲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東魯西南壹代,在不少劇目中也反映出當時山西商人到魯西南等地做買賣的情形。諸如《奇錯》、《換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劇種之壹的“西梆”,早期流入魯西南濟寧、菏澤等地後,受到當地文化、方言、習俗的影響,加上當地及其他戲曲形式的影響。也就順其自然地逐步演變成今天的山東梆子。

據清乾隆(1736—1795)時人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載:“院本之後,演為曼綽,為弦索。……弦索流於北部……陜西人歌之為秦腔。……至於燕、京及齊、晉、中州,音雖遞改,不過即其本土所近者少變之。”其中的“齊”,就是指山東。又據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吳長元《燕蘭小譜》載:“花部四十四人”中,有於永亭(即墨人)、孟九兒(歷城人)是山東人。其中孟九兒隸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結束,秀媚中頗饒英氣……。其他雜部則梆子腔,俱多為京班別派。”後面的附詩中還有“箏阮調高蛙漏促,踏搖娘苦月三更”句,可知當時是用箏、阮等彈撥樂器伴奏的。所謂“京班別派”的“梆子腔”,多為山陜梆子。據嘉慶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閣小史《聽春新詠西部》“金慶兒”條:“姓金名元慶,字菊人,又字繡卿,年十五,山東兗州人(大順部)。”該條附詩說:“齊歈不唱唱秦聲,怯怯玉喉度玉箏。”說明山東藝人進京後,不唱“齊歈”而改唱山陜梆子,也使用彈撥樂器(箏)伴奏。就兩書所述的伴奏樂器,也與山東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資料可證明,至遲在乾隆年間山東境內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東籍演員到北京演出。這壹點,與山東梆子老藝人追述中的時間較接近。

據資料考證,濟寧財神閣的高調老班“五福班”,是明朝萬歷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創辦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為證實這段歷史,1957年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曾專門調查走訪了山東梆子老藝人段廣才(藝名段珩,1889年生),他講:“聽我老師張恩普說(濟寧人,花臉),濟寧財神閣的高調五福班是明朝萬歷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創辦,至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這個班垮了不過五六十年”。另據巨野大姚班最後壹代班主姚保員介紹:“姚班始建於清代,姚孔綽是第壹代傳人,到我

山東梆子

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再綜合其它的壹些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山東梆子約在清初就相當流行了,而它的產生,則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後期。

可見,時至今日,濟寧東門裏財神閣高調五福班,汶上縣大曹班、崇聖府班,巨野縣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動範圍遍及菏澤、濟寧地區,以及泰安、聊城、臨沂地區的許多城鎮、農村。過去,不少職業班社和著名演員經常到豫東、蘇北、皖北、冀南壹帶流動演出。

山東梆子原無女演員。光緒二十六年(1900)前後,出現首批女演員,如巨野縣的“女班”中,小冷兒(旦)、小景兒(旦)均是受到群眾歡迎的女演員。此後,其他班社也陸續吸收女演員扮演旦行,較著名的有單縣四班的王德蘭、綠大褂子、紅大褂子(小環),巨野縣孔班的李翠喜,汶上縣萱樓班的吳太雲,莘縣沈莊的大金等,其中大金並能唱黑臉。王紹明(紅臉、黑臉)與孫致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過標名“山東梆子”的唱片。

與此同時,曾有壹些山東梆子藝人去外省演出,如魏二(紅臉)、麽五(小生)、李二黑心(黑臉)、唐進功(藝名三托,旦)、張克明(藝名壹棵蔥,旦)等曾演出於江蘇、河南等地。直到1930年前後,河南東部(包括開封)仍常到魯西南邀角。當時較出色的演員有王錫堂(藝名桂花油,曹縣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劉德潤(紅臉王)、黃儒秀(藝名黃娃,定陶縣東三義堂出科,文武小生)、孫子高(孫三,曹縣曹家班出科,黑臉)、趙義庭(曹縣火神臺班出科,小生)、崔雲芳(女)等。但在這壹時期,河南梆子(豫劇)崛起,而魯西南壹帶因受連年戰爭影響,社會動蕩不定,山東梆子的發展受到阻礙。至40年代初,壹些河南梆子演員,如李金娥、徐鳳雲、陳素花、馬金鳳等都曾到菏澤地區演出,從而是山東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響。據1953年山東省文化局戲曲工作組調查,山東全省四十三個梆子劇團,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調的成分,使山東梆子的唱腔更加豐富。?[2]?

近代演變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職業劇團在流動演出。業余劇團也很普

山東梆子

遍,僅菏澤縣就有梆子業余劇團壹百余個。據1953年山東省文化局戲曲工作組的統計,全省尚有四十三個梆子劇團。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組織“山東梆子劇目工作隊”,對山東梆子傳統劇目和唱腔、曲牌進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澤專署人民劇團為基礎,並從濟寧地區調集竇朝榮、盧勝奎等著名老藝人,在濟南成立了山東省梆子劇團。山東省戲曲學校也設立了梆子科。通過整理傳統劇目和創作現代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唱腔、表演、音樂伴奏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和創新。

1960年,山東省梆子劇團至北京匯報演出時,《墻頭記》、《萬家香》、《玉虎墜》、《兩狼山》等劇目受到好評。此後又先後編演了壹些現代戲,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賣瓜》、《鐵馬宏圖》、《柳下人家》等。

1982年在山東省戲劇演出月期間,省梆子劇團演出的《程咬金招親》分別獲優秀劇本創作獎、導演獎、音樂設計獎、樂隊伴奏獎,劇中主要演員獲表演獎。至1983年,這壹劇種除山東省梆子劇團外,梁山、鄆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仍有專業劇團巡回演出。

已傳唱300余年的山東梆子,如今卻成了“瀕危物種”。截至到2005年,全省僅余3個劇團,即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菏澤地方戲劇院山東梆子劇團、鄆城山東梆子劇團。

2006年山東省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山東梆子成功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給這門古老的戲曲藝術的復興註入了新的希望。

2007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下,黨和政府重視山東梆子的發展,重新啟動恢復該劇種,全省計有專業劇團: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濟寧市山東梆子劇團、菏澤市地方戲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汶上縣汶上梆子劇團、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巨野縣山東梆子劇團等,其中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的武蘭香,李紅,汶上縣汶上梆子劇團的劉太華,巨野山東梆子劇團的劉秀雲入圍全國紅梅花戲曲大賽總決賽 並獲得金花大獎。又於2007年12月成立了山東梆子專業委員會,使該劇種重獲生機。

  • 上一篇:小學美術專題講座內容
  • 下一篇:女性文學名詞解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