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山東省鄒城市有哪些歷史典故

山東省鄒城市有哪些歷史典故

1、傳說:

梁祝化蝶: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愛情絕唱,而他們的故裏究竟在哪裏壹直是民俗界爭論不休的問題。2003年10月27日中午,壹塊立於明朝正德年間的梁祝墓碑在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出土,這塊墓碑長180、寬80、厚24厘米。出土的墓碑碑額刻有“梁山伯祝英臺墓記”8個篆字,碑文831字,根據碑文記載,明朝正德十壹年(1516),作為朝廷欽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禦使崔文奎視察河道時,途徑微山馬坡,發現已破敗不堪的梁祝墓,決計重修。碑文還記載了祝英臺女扮男裝,與梁山伯同在鄒縣(現山東省鄒城市)嶧山讀書學習三載,後二人因思戀而死,合葬在泗河西馬坡的史情。據悉,這是中國十處梁祝墓中惟壹有文字記載梁祝故事、且內容比較詳細的碑,也是刻立時間最早的壹塊碑。

梁祝的民間傳說,最早見於南北朝梁元帝時(552~555)的《金縷子》壹書。晚唐的《宣室誌》有更詳細的描述: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臺,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臺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臺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圖經》中有"義婦冢"及梁祝故事的記載。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範圍非常之廣,涉及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十幾個省,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萬章誤失登雲鞋: 萬章,戰國時孟子的學生,家住嶧山西北二十余裏處,現鄒城北宿境內萬村。

萬章自幼好學。當時孟子在嶧山設帳授徒,萬章就到嶧山拜孟子為師。因為家有老父、繼母,不能常住嶧山求學,只得早出晚歸,每天往返四十余裏,不僅十分勞累,而且耽誤了大量時間,萬章經常為此苦惱。

壹天夜裏,萬章夢見壹位老人告訴他:“嶧山有個白龍洞,白龍洞裏有個小嶧山,小嶧山上有個白雪翁,他會幫助妳。”夢醒之後,老人的話記得清清楚楚。第二天,聽完孟夫子的講授,萬章就到白龍洞去了。入洞不遠,便見到了壹派奇異的景象:迎面是壹座玲瓏的小山,白色的山石,白色的巖洞,白色的樹木,白色的花朵,玉砌的道路,水銀似的泉水。萬章順著玉路,轉過壹個小山頭,見壹位老人席地坐於樹下,這老人就是白雪翁。萬章上前深深壹揖,說:“學生萬章拜見老人……”老人微開雙目,輕搖蒲扇說:“好,不用說了,妳的來意我已知曉。我這裏有壹雙鞋,叫登雲鞋,穿上它,妳來去就便當了。不過,妳要天不明就起身,天黑了才能回家,不能讓人看見,否則,與妳不利。”說罷,從身後取出壹雙鞋交給萬章。萬章接過鞋,拜別老人,順原路走出白龍洞。出了洞,天就黑了。萬章穿上登雲鞋,壹邁步,就聽呼的壹聲,起在空中,再邁另壹只腳,就到家了。從此,萬章每天到嶧山求學,早出晚舊,方便極了,既節省了體力,又節約了時間,於是學問大進。

萬章登雲鞋的秘密終於被後母發現了。後母早就想害死萬章,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獨占家產。於是她暗地裏做了壹雙和登雲鞋壹模壹樣的鞋子,趁萬章熟睡之後,偷偷地換了壹只,拿回自己屋裏。第二天壹早,萬章不辨真假,穿上鞋就走。壹擡腿,飛上了高空,又邁另壹只腳,唰地壹下,落了下來,氣絕而亡。辦理喪事的時候,後母的兒子得知萬章是穿了假登雲鞋摔死的,心想母親屋裏的壹雙鞋壹定是真的,不防試壹試,他哪裏知道,那雙鞋也是壹只真的,壹只假的。他穿上之後,壹邁步,嗖地壹聲,起在空中,又壹邁步,唰地落了下來,也摔得頭破血流,氣絕而亡。就這樣,後母害死了萬章,也害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鋼山的傳說:鋼山位於鄒城城北,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壹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幹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壹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裏尋食不更方便了嗎?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幹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壹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鐵山的傳說:在鄒城城西北偶還有壹座山,該山為花崗巖石質,向陽面是壹片二畝多的巨大石坪,團上面刻滿的佛家經文,當地俗稱“佛經山”後來改稱為“鐵山”。說起鐵山的由來還有壹段優美動人的故事呢。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秘籍傳往海外,壹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壹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壹會就淋濕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濕的經卷,壹夜未曾合眼。第二天壹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曬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麽地方?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壹指說,師傅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曬。不壹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濕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壹樣緊貼在巖石上甚為牢固。壹會工夫佛經全幹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壹樣。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裏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壹遊,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當亂響壹夜不能入睡,次日壹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當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壹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壹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壹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閑事的鐵拐李。誰知他把鐵拐仗朝地下壹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壹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壹只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巖石坪上踩出壹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壹大片。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壹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

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跡”。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

2、故事:

孟母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故事見第六章《亞聖孟子》

欲蓋彌彰:春秋時,魯昭公三十壹年的冬天,邾國大夫黑肱,背離邾國而投靠魯國,他的封地濫(今山東滕縣東南)隨之而並入魯國的版圖。(魯國在今山東南部,曲阜是當時的首都;邾國是與魯國接壤的壹個小國,故城在今山東鄒縣東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壹年》中,記下了這段歷史:“冬,黑肱以濫來奔。”《春秋》的文筆,過去壹般文人都認為它是最簡練的,敘事和評論、貶責和褒揚,措詞用句,都很嚴謹而恰合分寸。《左傳》闡述《春秋》說:黑肱並非高貴人物,按《春秋》的編寫原則,本可不必記載,更不必寫出名字。但是因為國土有變動,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記上壹筆了。(“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左傳》還發表議論道:“這樣看來,壹個以封地叛國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會因此而出名,而且會因此而使他的叛國罪名永遠無法掩蓋,是故君子動則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個美名而無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惡名要想掩蓋也掩蓋不了),懲不義也。”

清代學者顧炎武對於上述《左傳》的議論加以補充道:“或欲蓋而名彰,如趙盾偽出奔,崔杼殺太史,將以蓋弒君之惡,而其惡益著焉。”(參看“董狐之筆”。崔杼,齊國大夫,他謀殺了齊莊公,卻叫負責記載歷史的“太史”,把齊莊公之死寫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處死了。但是繼任的史官仍然只記“崔杼弒君”的事實。崔杼壹連殺了三個史官,他的弒君之罪不但隱瞞不了,反而愈鬧愈大,罪行愈顯著了)顧炎武舉了趙盾和崔杼殺害了國君而不承的人為例,說是“蓋弒君之惡,

鄒城市乃至全國最經典的反腐倡廉歷史典故《羊續懸魚》

  • 上一篇:小雪節氣的活動是什麽 小雪節氣的活動介紹
  • 下一篇:工程招標有幾種方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