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山海關的老龍頭景區

山海關的老龍頭景區

老龍頭長城是明代薊鎮長城的東部起點,是萬裏長城中唯壹的壹段海中長城,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因其選址科學、建築獨特,被稱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千古奇觀”。

老龍頭長城的修築始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當時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抵禦元朝殘余勢力的侵擾,由大將軍徐達在此修建的山海關前衛哨城。明代中、後期,明代防務的重點由蒙古轉向女真,由陸路轉向海路。老龍頭作為海上防禦的前沿,經抗倭名將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巡撫楊嗣昌等數位重臣名將的督師經略和增修加固,成為拱衛京師的海防要塞。  龍,是傳統的皇帝的象征。這裏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在這裏擡擡頭,歷史上有多位帝王蒞臨於此,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12次登樓觀海。老龍頭歷經明清兩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擔負著不同的歷史責任。終明壹代,它是嚴密的海陸軍事要塞,清代順治至嘉慶時期則是觀海覽勝的佳絕處,自1840年以後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龍頭重又擔負起抵禦帝國主義入侵的海防重任。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建築,使老龍頭具有萬裏長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軍事功能。  對外開放的老龍頭景區占地面積600畝,由寧海城、澄海樓、入海石城、南海口關、龍武營、海神廟等28處景觀組成。這裏有萬裏長城中唯壹的壹段入海石城、唯壹的壹座海上敵臺、明代長城東部的第壹個垛口、第壹道關口、第壹座觀海樓閣以及現存最完整的明代長城沿線海防兵營。在景區內,遊客可以乘海上遊艇、騎沙灘摩托車、坐動力三角翼。在節慶日,遊客還可以坐上明代民間的大花轎、觀看“將士巡城”等仿古節目。 也叫牌坊,最早見於周朝,古代用於表彰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多見於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路口或要道,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牌樓是壹種有柱子像門形的建築物,壹般比較高大。牌樓有木牌樓、石牌樓、琉璃牌樓、木石混合、木磚混合幾種。壹些大的慶祝活動中,也有用竹、木等紮彩搭成的臨時牌樓。牌樓是山海關古城的亮麗景觀,也從壹個側面表達了山海關的歷史文化。

山海關古城原有許多牌樓,查閱民國十八年《臨榆縣誌》,還記載有52座。在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過程中,追循歷史,從原來廢棄掉的50多座牌坊中精心挑選出來其中的五座牌坊,現已修復完成,用以紀念那些曾在關城歷史中留有非同尋常印記的文人誌士,即:維藩首善坊、進士坊、獨乘驄馬坊、尚書坊、節制四鎮坊。 山海關作為京畿門戶重鎮和關內外民族融和的交匯地域,大悲院成為區域內最重要的佛教文化傳播場所,在明清兩代有其深遠的影響力。  大悲院,即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寺院。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在中國古代無數的神祗(zhī)中,和老百姓感情最深、關系最密切。慈悲:佛教用語,謂佛愛護眾生,給予安樂,稱為“慈”;憐憫眾生,祛除苦難,叫做“悲”。  原大悲院建於明代,毀於清代後期。2006年,通過古城保護開發,使大悲院得以再現原貌。  大悲院建築布局呈南北縱軸線,四進,長160米,寬60米,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最前端為牌樓,而後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東西下配殿、大雄寶殿、東西上配殿、大悲閣、後花園。在寺院東北側另建有四合院布局的法事房、僧房等設施,建築面積230平方米。大悲院以佛教文化為主題,供奉銅雕千手觀音、地藏菩薩坐像、三世佛坐像、十八羅漢像等。

適逢中華傳統文化蓬勃復興,傳統道德信念回歸民心,大功德主發心重建大悲院,修葺殿宇、鑄造佛像、興修景觀、引進僧團,於2012年4月正式落成啟動,寶剎莊嚴、弘範三界、佛像金身、靈光耀眼,四眾弟子以戒為師,廣宣佛法。2012年11月23日上午,山海關大悲院將隆重舉行開光大典,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釋永信大和尚親任主持。 長壽山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東倚長城,與遼寧省交界,西臨“北方小桂林”燕塞湖,南靠角山長城,北偎燕山峻嶺,東西跨越6.5公裏,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旅遊景區。

景區占地面積13.34平方公裏,最高峰鸚鵡峰海拔657.1米。該區地貌起伏較大,多奇峰怪石。集山石、洞窟、瀑溪、中草藥植物為壹體,以雕塑、書法、建築等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主要景觀還有:神醫石窟、壽字碑林、世外桃源、石門勝跡、子母龜石、樵夫觀天、雄師昂首、雙送對峙、漩靨潭、懸崖飛瀑、仙人洞、瑞蓮捧日、柳蔭聽濤等景觀。

景區中的“懸陽洞”玄妙幽深,是北方最大的天然形成穿透式的花崗巖石洞。稱做“天險要隘”的長城奇景三道關“長城倒掛”景觀,全長數百米,依山而建,隨形就勢,嶙峋險峻,具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禦優勢。  神醫石窟位於長壽山景區神醫山東部山腰,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吳作人所書。石窟依山就勢,是以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古代名醫雕像與醫學學說碑刻為主體的石窟群,巍峨挺拔、氣勢雄偉。  位於景區三道關內的懸崖飛瀑景觀,亦有“匹練當空”之說。古人有詩描寫此景:“誰將匹練掛崖巔,三道關前吼瀑泉,峭壁摩天銀河瀉,晴空未雨玉虹懸。” 山海關總兵府 ,始建於名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為山海衛衙署,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升級為山海關總兵府。在明末的26年中,先後有23任總兵官在此履職,直接指揮了薩爾滸戰役、西平堡戰役、寧錦大捷等重大歷史戰事,親歷了明王朝的滅亡、大順政權的崩潰以及滿清勢力的入關。  總兵府衙署占地面積2360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9315.2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為府前街、牌樓、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遺址保護區、三堂遺址保護區、兵營,形神威嚴,氣勢雄渾。  總兵府衙署的復建,宣告了山海關古城600年身世的完整復原。作為山海關這座戰爭堡壘的指揮中樞,總兵府是整個山海關古城的思想靈魂,在源遠流長的中國長城文化中,總兵府景區歷史性地使明清戰爭史實成為傳統文化核心,客觀地闡釋了明清戰爭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重大影響。

  • 上一篇:尾上菊之助的概述
  • 下一篇:工業設計包括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