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山行的資料搜集

山行的資料搜集

教材分析:

《山行》壹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壹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壹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於”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並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壹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壹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註生命,引領學生壹步壹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布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為學生營造壹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壹、整體讀——感知美

 1、激情導入

 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裏;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妳眼中秋天是怎樣的呢?

 2、今天,讓我們走進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師配樂讀

 4、揭題解題

 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壹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麽。

 5、誰能為大家介紹壹下作者?

 6、深秋的壹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結合季節特征,選擇悅耳的音樂,配樂朗讀,意境更唯美。讓學生介紹作者是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課外鼓勵學生大量搜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次配樂地朗讀,關註學困生,要求人人熟讀,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理解讀——領略美

(壹)“扶”學第壹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註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設計意圖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壹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設計意圖“生處”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通過想象重現詩中畫面,對“生”與“深”的區分在賞畫品詩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

 在學習小組中說說妳讀懂了什麽,還有什麽不懂,做上記錄,請教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壹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壹定的基礎,先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壹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四)、請壹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壹遍。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壹,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三、反復讀——品味美

(壹)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壹個“秋”字,請同學們反復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妳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

 3、是啊,壹首詩就是壹幅畫,《山行》是壹幅色彩鮮艷,意境深遠的畫,妳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設計意圖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遊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二)體會情感

 1、我們常說,詩以言誌。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系,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麽有生氣,那麽明麗;悲傷憂愁不得誌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讀懂壹首詩。

 2、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妳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用心讀讀好。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壹次比壹次更深,學生也壹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朗讀比賽。

 1、播放壹組組楓樹林圖片:此時,妳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妳的眼簾?

 2、風景這麽美,語句這麽美,怎樣才能讀的美呢?比壹比,賽壹賽,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壹步提高,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這壹環節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古詩,有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配樂朗讀等,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讀——升華美

 1、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秋詞》和《臨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匯報學習成果。

 3、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壹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並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於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選擇作業——表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了這首詩,妳想選擇什麽作業呢?

 1、寫壹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壹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壹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詩作或搜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段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尋美、賞美有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選擇性作業,給學生壹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資料是誌書編纂的基礎,關系到誌書的編纂質量。1986年12月在全國地方誌第壹次工作會議上,胡喬木同誌就指出:“方誌是壹部樸實、嚴謹、科學的資料匯集”這壹提法現已為大多數修誌同仁所接受。

(壹)什麽是資料

資料或稱歷史史料,即研究和編輯歷史所用的材料。資料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他的構成和分類十分復雜。通常我們把資料分為三大類,即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口頭資料三種。

1.文字資料。包括文獻檔案、統計資料和圖書報刊等類。

文獻檔案資料。檔案館以及各部門檔案室儲藏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政法、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檔案,為我們編修誌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這些檔案多是歷史活動的原始記錄,不僅史料豐富,而且相當全面,同時相對來說比較可靠,具有壹定權威性,是編寫誌書的重要資料來源。

統計資料。統計資料包括統計數字和統計圖表。它是由統計部門或企事業部門匯編的,具有壹定的權威性。統計數字、圖表是觀察、研究社會或壹個部門發展變遷的主要資料。

圖書報刊資料。圖書報刊是編誌所需資料的重要來源。舊誌書、史書、年鑒、私人撰著、族譜、各種報紙雜誌,都有對地方、自然和社會不同程度的記述,“群書采錄”,從中可以匯集起豐富的資料。

其它文字資料。諸如書信、日記、講演稿、同鄉同學錄、帳簿、票據、合同、契約、廠(店)規、章程、廣告、啟示、聲明等,都是編纂誌書不可忽視的文字資料。

2.實物資料。包括古文化遺址、遺跡、古建築、化石、碑刻、地圖、書畫、照片等。在這裏,尤其要重視照片資料,它真實地反映實物的形象和當時當地的歷史真實面貌,壹張照片勝過若幹文字,應註意收集。

3.口頭資料。從當事人或知情人那裏搜集的回憶錄、社會風俗、遺聞軼事、傳說、民間故事、諺語民謠,以及實地調查的記錄材料等。這部分多是新資料,因而值得編誌者高度重視。

(二)資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壹部良誌,首先壹條是它具備了詳實的資料基礎。否則,無論文筆再美,也只能是空洞無物,更談不上它的經世之用。資料基礎不紮實、不真實的誌書是沒有生命力的,掌握詳實的資料是我們編寫方誌的基礎,只有搜集到豐富、翔實、準確的資料,才能列綱分目,進行初稿的編寫,進而編修成書。資料準備是編纂方誌工作的重要環節,貫穿於整個修誌工作的始終,它包括搜集、整理、鑒別、管理、利用等諸多方面。

首先,要明確資料的搜集範圍。如地域範圍、時間範圍,編專業誌還要限以專業範圍。地域範圍是根據行政區域所確定的範圍,但應註意搜集有關部門經濟、文化輻射與被輻射超越範圍的資料。時間範圍是每部誌書凡例規定的上下限。專業範圍,凡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均在範圍之內,應註意打破部門界限,不要收集專業以外的非專業資料。

其次,要了解資料的來源。

1.文字資料搜集方法。文字資料需要借助各種目錄索引,有的放矢的搜集。壹是圖書目錄,二是報刊目錄,三是檔案目錄,四是傳記資料索引。

2.實物資料搜集方法。對本地區的山川、景物、道路、古跡、文物等要進行實地考察,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觀測記錄,可以采用文字描述、測繪、拓印、攝影、錄像等手段。音像資料。壹是搜集音像資料原件;二是通過復制的辦法取得所需要的資料。圖片資料搜集方法。除了搜集原件外,應廣泛搜集影印件,如圖片集、地方誌、年鑒、期刊及其他圖書中的有關部門圖片資料。

3.口傳資料搜集方法。口傳壹般通過采訪獲得,采訪形式可多種多樣,如登門拜訪、開座談會、發函征詢等。民歌、方言、曲藝等必須做錄音。

著手搜集資料之前,應編制搜集資料提綱。提綱是根據誌書篇目編制的,應逐壹註明資料的詳細來源。此外,還需要合理的安排好工作步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步驟通常有如下七先七後:

壹是先普查後細查。先根據所搜集資料的存在形式和來源,做好普查工作,編出壹個資料目錄,然後再依照目錄深入細致的查閱、搜集、整理、分類。

二是先內後外。先查閱本單位、本系統收藏的檔案資料,後去外單位、外系統、檔案館、圖書館查閱,避免盲目地去外單位搜集本單位已有資料的情況發生。先本地區,後外地區。本地區確實無資料,再去外地查閱。

三是先口碑後文獻。應緩收文獻資料,迅速搶救活資料。

四是先文字後實物。文字記載不全,或有疑問,迅速搶救資料。

五是先古後今,由遠及近。當代歷史資料極其豐富,知情者多,可以放後收集。

六是先易後難。對於個別收集難度較大的資料,可以放後壹步進行,先收集那些省時省力,易查易找的資料,然後再集中力量解決難度較大的資料收集。

七是先直接後間接。不論文獻資料,還是口碑資料,都要先收集原始的第壹手的,沒有經過加工的資料。在確實查無直接資料的情況下,再行收集間接資料。

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些步驟可以同時並舉,或交叉進行。有時為了弄清壹個問題,往往需要反復查訪,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要先入為主,執壹而是。

目前,我們切不可輕視續修新誌的資料搜集工作。從現在開始,就要把資料搜集工作的基礎打好,廣開渠道,有條件的單位要健全網絡,明確責任,落實好任務;把向政府主管部門征集資料和向企業、向社會征集資料結合起來,以期做到續修新誌資料的齊全和準確。

(三)資料的選擇

編纂地方誌搜集資料要盡量廣泛,盡量全面,盡量多樣,這樣才能保證編纂所需的素材,也便於比較、判定是否資料真實,從大量的資料中選用最真實、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資料。壹般來說,選用資料可考慮以下幾點:

1.符合篇目內容的需要,與主題有關的資料;

2.能體現事物本質的資料;

3.重大事物資料;

4.事物起始資料、下限年資料;

5.經過核實的資料;對可靠性把握不大的資料,寧可不用,寧缺勿濫,寧缺勿錯;

6.有存史價值的資料。

(四)資料的鑒別

搞好資料鑒別核實工作,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方誌界有少數同誌對資料鑒別核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或滿足於已到手的資料,不去分析研究;或明知資料存在問題,但考證難度大,因而裹足不前;尤有甚者,為了想早日成誌,搶時間,在資料不辨真偽的情況下就急於成稿等等。這顯然是不妥的。郭沫若說:“材料缺乏頂多得不出結論而已,而材料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地方誌工作者應該引以為戒。

影響資料鑒別的錯誤認識還在於,認為資料是從檔案上摘抄的,報刊上刊登過的,當事人或知情人親自介紹的,上級或權威人士講的,根本用不著鑒別核實。孰不知,著述資料有訛傳,當事人或知情人有記憶失誤、看事不全面、甚至誤傳,就是上級或權威人士講的有時也難免有水份。總之,為使資料準確可靠,必須進行認真的鑒別核實。

鑒別核實資料主要有以下五種方法:

1.將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分類排比對證,分析研究,找出矛盾,分清真偽。

2.實地調查,糾正文字記載的錯訛。

3.通過當事人、知情人和各界人士進行核實。核實資料是壹項復雜的科學研究工作,要想把這項工作搞得更加周密完善,只依靠少數編誌人員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當事人、知情人士和熟悉本行業的專家、學者、領導***同參與這壹工作,才能進行更細致、更全面的核實,從而得出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

4.對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進行技術性的鑒別和核實。例如,考核資料的來源,即從文字資料的原始出處,保存經過和流傳、傳抄、翻印過程,可以考核其真偽;考核資料的形式,看行文格式、思想主題及其變化,考證資料是否合理,是否合乎當時當地的風格,可以辨其真假;還有考察文字資料的字體、實物的制作原料、技術和特征,都可以鑒別其真偽;鑒別實物資料中的文物,可以運用現代科學手段。

5.以個人的史識來判斷是非。這主要是憑借個人淵博的知識、洞察歷史演變的獨到見解來揆情度理。運用此種方法鑒別資料,務求謹慎小心,不可武斷輕率。同時牢記列寧的教導:“馬克思主義是以事實、而不是以可能性為依據的”。

(五)資料的整理

資料搜集齊了,並不是放置起來,而是為了充分的利用。因此,我們應當充分的重視獲得足夠資料之後的資料整理工作,為下壹步的資料長編和誌稿的編寫,提供翔實、準確的資料。由搜集資料過度到編寫,資料的科學整理,是必由之路。

1.資料整理的目的和意義。有利於拾遺補缺,有利於鑒別考證,有利於撰寫誌稿,有利於及時為現實服務。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熟悉資料。整理資料的過程,實際是主筆人熟悉材料並且為將來編寫構思的過程,這是壹個非常的過程。

②檢查資料。整理資料中,通過所得資料的排比、鑒別,才能檢查出資料的正誤、缺略,達到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目的,才能使入誌資料翔實、準確。

③保存資料。經過整理之後的資料,保存下來,其意義不僅只是為修誌工作提供方便,而且還將為我們修史和各部門研究,提供全面的、系統的、準確的原始資料。有的同誌把經過整理的資料匯編,比作修誌副產品,是正確的。可以肯定,修誌的副產品會比成誌的分量大的多,而且也是十分寶貴的成果。

整理資料的目的,就是保持資料的真實、可信,為我們編纂誌稿和利用資料奠定基礎。整理資料采用編纂體,壹是可以保持資料的原始性,不致使資料“失真”;二是有利於今後對資料的利用,便於方誌的編寫。

2.資料的整理與分類。資料的整理,關鍵在於分類。資料的分類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按行政區劃或地區分類;

——按時間分類。有的按資料形成年代分類;有的按時期分類,如古代、現代,或解放前、解放後,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

——按內容分類。如分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類;

——按行業、按產品分類。比如經濟資料,可按行業分為紡織行業、化工行業、造紙業等等。至於造紙行業,則可按產品分為土制紙、機制紙等類別;

——按資料類型分類。即按資料形式分為圖書、報刊、檔案、口頭、復印材料等類別。

以上各種分類方法,均各有其優缺點。為了使資料分類達到科學和準確,可根據本地資料情況,以壹種形式為主,結合其他形式,靈活運用。如:地區——內容——時序;時序——地區——內容;行業——產品等。

為了便於查找利用,在分類的基礎上,還可制作各種目錄和索引。如總目錄、分類目錄、重要資料目錄、參考資料目錄、專題目錄、主體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篇名索引等等。

3.資料整理的步驟與方法。將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登記、建卡、分類、編目等方法進行整理。由於搜集資料工作量大,時限跨度長,不能等資料搜集齊全後再開始整理,而應邊搜集邊整理。

①編號登記,建立《資料登記簿》。搜集到的資料,隨時進行流水編號登記,內容包括;搜集日期、資料名稱、資料來源、資料種類和形式、資料頁數以及搜集人姓名等。

②建卡歸類。壹是為方便匯編資料和編寫工作,按照編寫提綱,每壹篇為壹類、按壹事壹卡抄錄的資料卡,按篇歸類,資料長箋上的類別即為編寫提綱中各篇的題名。分類號,按篇章、節編列,章節在篇號後用短橫線連續編號,如第九篇第四章第三節,即寫為9-4-3,各類資料按收集先後順序排列。分類匯編時按年代和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二是凡屬群眾提供或修誌人員搜集的剪報、復印資料、回憶錄、訪問記錄、調查采訪記錄、文獻、手稿等,如紙面大小不同,不好裝訂時,可用16開質地較好的白紙粘貼裝訂。三是資料的立卷歸檔。從管理、利用結合考慮,對通過建卡歸類的大量資料必須進行仔細核對,分章裝袋,資料裝袋不能跨章,但壹章資料可裝數袋。

四是各袋資料均在袋面附本袋資料目錄,內容包括:序號,指該資料在本袋資料中的順序號;資料名稱,登記流水號,應與《資料登記記簿》壹致。

③專卷儲存。無論什麽渠道搜集來的資料,都要壹律按壹事壹本卷編號儲存。這樣,撰寫時只需取出此卷,便可查閱、考訂、研究某事的全部資料。

有條件的單位,可以編壹份資料目錄,把各類卡片標目編寫書本目錄,以使檢用。也可以進壹步編資料匯編,這是比較繁重的工作,但它可為編寫工作提供壹份長編,加快進度。這種匯編應本著“寧失於繁,勿失於略”的精神去編。但要註意,即使編資料匯編也不能把資料原件和資料卡片棄置,特別是不要把沒有編入匯編的資料視為廢料而丟掉。

(六)資料的使用

資科的搜集與整理最後落腳於利用。在利用資料時,也有壹些應該註意的同題。

1.全面與重點的關系,壹是資科要全面地加以利用,使資

料能夠比較全面地體現在論述中,但也要突出重點資料——就是要精選壹些很能說明問題、比較完整可靠,使人感到有分量的資料。二是資料既要反映特點,也要照顧全面,有特點以別於其他地區,照顧全面能得到概貌,二者可有主次,但不能缺壹。這裏要註意有些同題不宜突出重點資料來反映特點。如怎樣寫“文化大革命”壹部分,許多同誌感到是個難點。既有重點資料,又有明顯特點,是否可以繪聲繪色,文筆描畫壹下。這就需要審慎考慮。這個問題總的精神是“宜粗不宜細”,詳其所當詳,略其所當略。這些原則性的話講起來比較簡單,但作起來不那麽容易。我們所謂宜粗不宜細就是大事不漏,要事不缺。有些事情在大事記中留下壹筆,可以不加評論,讓後人知道有過某些事就行了,我國寫歷史有個優良傳統就是寓論斷於敘事之中。有了記事,相信後人會論斷的。

2.正與反的關系問題,應以正面材料為主,但不能排斥反面材料的合理部分和佐證作用。壹般情況下,正面材料比較可靠,反面材料應慎加驗證。

3.文字記載與口碑材料的關系問題,應以文字材料為主,相信文字記載,而以口碑材料為輔,供作參證。

在利用資料問題上,還有壹個史德問題,那就是要實事求是,不以感情用事。對於提供資料的人,特別是反面人物,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為保存壹代信史,對所提供資料的價值就不要以人而論。不要認為壞人提供的都不可靠,好人提供的都可靠。這也是壹種形而上學。清末有個狀元名叫張謇曾說過這樣兩句話:“勿愛其長而護其短,勿恨其過而沒其功。”這可以引來作為對待提供資料者的態度。

在使用資料方面,我們還應該想到後來。我們編史修誌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不僅要總結前人的事情,充分發揮歷史資料的功效,而且還要想到儲料備征。編史修誌的事業是源遠流長的,我們要儲料供後人征考。我們不僅要完成壹代信史,還應為後人留下可供依據利用的資料。

(七)資料的管理

千辛萬苦搜集到的資料不能任其散失,要科學地管起來,更不能讓私人據為已有,或提成抽頭。這牽涉壹個史德問題,要有公私界限。搜集到的資料要交公,但本人可以使用。資料原件壹定要交公統壹管理,***同使用。資料管理壹定要科學,要做到片紙不丟,方便利用。要有壹套資料卡片,以便按圖索驥,既節省時間,也免得把資料翻爛。並應制定相應的資料管理條例,以便保管使用都能有法可循,有章可遵。

  • 上一篇:魚寓意著什麽美好的意義
  • 下一篇:慶中秋迎國慶詩詞壹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