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唱”用的樂器有三弦、揚琴、四音子(四胡)、笛子、管子、笙、四塊瓦等,因伴奏以彈撥樂器為主,故也稱“小曲彈唱”。“彈唱”的曲調和曲目很豐富,民間藝人有四大景,八小景,七十二個鬧五更,九灣十八調。其演唱形式是樂隊坐成壹字或八字形,前面有壹男壹女(通常為以男扮女)手持彩扇邊舞邊唱。以對唱為主,兼有獨唱和幫唱,中間還有少量插白。最有代表性的曲目是〔審錄〕,演唱王金龍與蘇三的愛情故事。還有〔關公挑袍〕、〔金錢蓮花落〕、〔趕舟〕、〔喚妹子〕、〔借順順〕等。內容豐富,演唱形式活潑,音樂的鄉土風味濃郁。
二、傘頭秧歌是壹種山西省的漢族民間歌舞藝術。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壹種。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陜北黃土高原,具體指山西省呂梁市的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和陜西省榆林市的吳堡、綏德、佳縣、榆林、米脂、子洲、青澗等十幾個縣、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臨縣最盛,因此又稱“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的最初功能是向神靈祈福和驅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娛神祈豐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秧歌的娛神功能愈來愈淡化,借娛神以娛人的目的愈來愈明顯,漸漸演化成為壹種全民性的歌舞活動。秧歌隊少
則壹二百人,多則四五百人,充分體現出傘頭秧歌的全民性。
傘頭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兩個方面,特點是扭時不唱,唱時不扭,扭唱結合,交替進行。扭秧歌主要集中在“過街”、“掏場子”和“小會子”在場內的表演三個方面。
唱秧歌主要是傘頭的事。傘頭肩負著指揮全局,調動情緒,編派節目,評論演出以及秧歌隊與外界交往、答謝、祝賀等壹系列職責,而這壹切都得通過唱秧歌來進行。
三、“柳林盤子”活動壹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二、三開始,到正月十五達到高潮,搭盤子是“柳林盤子”活動的開場戲,盤子活動的組織壹般是由群眾自發形成,組織實施的成員叫糾首,主要由區域內的男戶主輪流出任,糾首的多少視區域的大小和活動的規模大小而定,少則三、五個,多則七、八個,糾首中還有壹個領頭的叫“主人家”,主人家的產生壹般是從輪到的這班糾首中推選。
按理說,搭盤子的事是主人家和糾首的事,但壹些熱心和虔誠的大人、小孩也自發地打起了下手。“柳林盤子”在當地叫法不壹,有的叫“搭神棚”,有的叫“天官會會”、“小子會會”,那麽這些形似廟宇又可拆可移的祭祀神龕為什麽被稱作“盤子”呢?從地理位置看,柳林東依呂梁山,西鄰黃河,交通便利,素有秦晉門戶之稱,明清時期,黃河岸邊設軍渡,南來北往的商賈雲集這裏,形成了特有的商業文化,並發展成為商業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