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過年風俗
山西過年風俗,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臘月開始,就意味著過年進入倒計時啦!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竈、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那麽山西過年風俗妳又知道多少呢。
山西過年風俗1“社火”亦稱“射虎”,是指在祭祀或節日裏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到山西過年,壹定不能錯過晉商“社火節”。現在除重大慶典活動外,每年元宵節期間為鬧社火的固定日期。
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包括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等6個縣區市的重點景區,春節時有壹系列特色濃郁的民間藝術活動,如擡閣、背棍、點旺火、放架火、絞活龍、掛祥燈、小花戲、八音會等。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壹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歷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壹日濃似壹日。二十三日祭竈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壹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紮,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紮,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壹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壹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壹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壹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鬥七星,面北奠拜,以取壹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壹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壹,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壹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壹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壹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壹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壹枚,供於皂君神位,壹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幹,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壹日的飯食為蒸蓧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蓧麥面制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谷豐登。壹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谷各壹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壹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擡壹筐籮逐戶收集壹把五谷糧食,從衣服上撕壹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幹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燈內註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墻角等,壹壹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鬥,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幹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山西過年風俗2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按民間的說法: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在古代,這壹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還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自己做豆腐,而是常把剪好的“福”字倒著貼在窗戶或者門上,這樣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氣”來到家裏。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
這壹天要殺豬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在古代,所謂殺豬,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富裕十足,壹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很多人在這壹天期盼的。
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
這壹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采購。由於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所以,各地的集市在這壹天都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這壹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都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面不愛壞。
於是,臘月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壹到初五的主食,這也是舊俗認為初壹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臘月二十九
上墳請祖上大供
由於次日就是大年三十,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壹天了。
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臘月二十九還有壹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告祭祖先,不僅僅是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是壹年的最後壹天,這壹天有許多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燒金紙、放爆竹等。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而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
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大年初壹,金雞報曉。
晚輩給長輩拜年,
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
親眷人家去拜年,
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
女婿看老丈人、媳婦回娘家
禮物帶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