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約翰·哈裏森(John Harrison,1693 –1776) :哈裏森費時40余年,先後造出了五臺航海鐘,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號」最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遠比法案規定的最小誤差(2分鐘)還少,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
2、孟劍鋒
北京APEC會議期間,古老的中國鏨刻技術,給各國元首開了壹個小小的玩笑,在送給他們的國禮中,有壹個是金色的果盤裏放了壹塊柔軟的絲巾,看到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結果沒有壹個人能抓得起來,原來這塊絲巾是用純銀鏨刻出來的。
鏨刻工藝師孟劍鋒就參與了這份國禮的制作。他是北京握拉菲首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技術總監,已在工藝美術行業上奮鬥了22年。
孟劍鋒是壹個能夠沈下心來做細活的人。為了提高技術水平,他勤練基本功,幾個枯燥的動作,他能重復練習壹年。
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繪畫,學習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美術知識,積極探索新的工藝制作方法,大膽改進創新,創作出大量貴金屬工藝擺件作品,先後制作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優秀誌願者獎章、512抗震英雄獎章、全國道德模範獎章、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艦徽等作品模具,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工美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他嘗試改變鑄造的焙燒溫度、化料溫度和倒料時的澆鑄速度,經過反復試驗、對比和推算,攻克了純銀鑄造的工藝難題,使成品率提高了近50個百分點,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生產成本。
孟劍鋒是位堅守傳承,勇於創新的工美匠人,他用最樸實的勞動踐行著壹名普通勞動者的責任和壹個***產黨員的堅守。
3、管延安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首次合作***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島隧工程是大橋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長公路沈管隧道。工程采用世界最高標準,設計、施工難度和挑戰均為世界之最,被譽為“超級工程”。
在這個超級工程中,有位普通的鉗工大顯身手,成為明星工人。他就是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Ⅴ工區航修隊首席鉗工。
經他安裝的沈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對接任務,無壹次出現問題。接縫處間隙誤差做到了“零誤差”標準。因為操作技藝精湛,管延安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壹人。
零誤差來自近乎苛刻的認真。管延安有兩個多年養成的習慣,壹是給每臺修過的機器、每個修過的零件做筆記,將每個細節詳細記錄在個人的“修理日誌”上,遇到什麽情況、怎麽樣處理都“記錄在案”。
從入行到現在,他已記了厚厚四大本,閑暇時他都會拿出來溫故知新。二是維修後的機器在送走前,他都會檢查至少三遍。正是這種追求極致的態度,不厭其煩地重復檢查、練習,練就了管延安精湛的操作技藝。
“我平時最喜歡聽的就是錘子敲擊時發出的聲音。”管延安說,20多年鉗工生涯,有艱苦,但他也深深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4、胡雙錢
“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幹活要憑良心。”胡雙錢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註腳。
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壹位堅守航空事業35年、加工數十萬飛機零件無壹差錯的普通鉗工。對質量的堅守,已經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心裏清楚,壹次差錯可能就意味著無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他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對比復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制造崗位上創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十二年被公司評為“質量信得過崗位”,並授予產品免檢榮譽證書。
不僅無差錯,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的研制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特制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量、規模化生產,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
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沈澱開始發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項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雙錢先後獲得全國五壹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壹定要把我們自己的裝備制造業搞上去,壹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已經55歲的胡雙錢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最好再幹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壹點。”
5、有壹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妳的技術怎麽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壹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壹般的廚工每月換壹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
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壹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麽在運轉刀刃時壹定寬綽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壹樣。
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壹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謹慎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壹下,嘩啦壹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壹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壹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壹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