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女孩眼中的“霸道總裁”,往往是渣男的化身

女孩眼中的“霸道總裁”,往往是渣男的化身

不管什麽年代,道明寺和杉菜、何以琛和趙默笙、霸道總裁配美女的故事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但真實世界裏,這種組合往往不壹定有美好的結局,更多的是好女孩被渣男拋棄的故事,噢不,是事故。

“好”女孩更容易被渣男吸引

在我們大部分人心中,傳統意義上的好女孩,就是溫柔、謙卑、體貼、順從。

但為什麽很多被渣男拋棄、家暴的女孩子,大部分都是這壹類?

這類女孩子有壹些***同的背景特點,大多數都是從小家裏有比較強勢,要求嚴格的父母。比如著名的青年作家蔣方舟就在《圓桌派》的節目中坦承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容易碰到渣男。她在節目裏分享過,說有壹個男的在她提分手後打電話給她,威脅她,說如果不和好就要做傷害自己的事情,她也是使出各種方法才擺脫了對方。

另外壹類女孩子會無意識迎合和討好別人,是因為家裏人對她們比較冷漠和忽視她們的存在。比如在廣東潮汕,“重男輕女”思想極為嚴重,很多家庭都是想盡辦法要生男孩,女孩子在家裏的地位相對低很多,她們從小就習慣迎合自己的父母,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更多的關註。

這種相處方式久而久之形成她們的壹種內在的關系模式。心理學研究也證明了這壹點,人們長大後,依然會不自覺地被那些能夠讓我們重溫和經歷和童年時期和父母相處時帶來的那種感覺的另壹半所吸引,即使這種感覺是痛苦的,但潛意識會給她們帶來熟悉的感覺。

那些順從體貼的討好型人格女孩子,之所以更容易被渣男吸引,正是因為他們身上的傲慢、專橫、冷酷的個性態度,會讓她們無意識地把小時候和父母相處的模式投射在對方身上。

大部分渣男往往是“控制者”

渣男通常有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喜歡通過壓制女孩子的思想、行為來滿足他們控制欲,通過讓對方順從自己的意願來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們可以把這類型人稱為“控制者”,而討好型女孩則是“依賴者”。控制者和依賴者的關系不僅限於情侶,父母和孩子也很常見。

壹般而言,正常的人際關系,會使壹個人努力地去理解對方。

而控制者,通常看不見也不願意承認對方有獨立的個性。

我有壹個朋友的男朋友就是典型的控制者,他每次吃飯前都會問她想去什麽餐廳,等她想好發給他選的時候,他會覺得她選的都不好,最終他會去他想去的餐廳。他們壹起吃飯的時候,他會直接把菜點完,最後問甚至不問她想吃什麽,當然,還是他買單。

當他們意見有所分歧的時候,想要跟他坦誠溝通卻很困難。他要麽用自己的邏輯來反駁她,要麽不回應,甚至翻臉,覺得她很煩。

嚴重壹點的控制者,他們會對另壹半的服裝、香水、甚至連微信頭像都要過問和批判。

他們好像看不見真實的另壹半,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對方內心的想法,壹切只能按照他的意願行事,而我們也看不見他的真實內心想法。

所以說,表面上可能是壹個溫柔美麗的女孩被“霸道總裁”征服的故事,但實際情況可能是壹個“控制者”和“依賴者”的虐心戀。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投射性認同”,指的是壹個人誘導他人以壹種限定的方式行動或者做出反應人際行為模式,控制者就是對依賴者實施了這種投射。

投射性認同有兩種邏輯,壹種邏輯是我希望妳用我認為的好的方式對我,這樣妳就變成了我期待的樣子。

但還有另外壹套邏輯,我知道妳肯定不會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對我,所以我先將“壞”投射給妳,如果妳認同了這份“壞”,就等於驗證了對方的判斷,但實際上這是他自己誘導的結果。他心想,妳果真受不了,用了壞的方式對我,妳就是不喜歡我。

比如壹個男人打電話給自己女朋友,如果對方沒接,他會打很多個,甚至壹直打到對方接為止。問對方為什麽沒接電話,女朋友說剛才自己有事情在忙,想事後再回電話。他說妳可以先接了,再去忙其他事情,是不是有種強盜邏輯。

他認為自己的女朋友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先接他的電話,如果女朋友做到,他就認為他們之間有了好的關系。

但如果女朋友認為自己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選擇不接電話,事後再回復,他會否認對方做法的合理性,覺得對方是個壞人,甚至可能提出分手。

男人的這種行為,其實是壹種自我防禦機制。如果壹個人頻繁使用這種心理機制,那他周圍的人就會有嚴重的被限制感,而且會有不斷要在他面前變成壞人的感覺,這使得周圍人會容易離開他,這會驗證他最根本的痛苦,那就是:”我是個壞人,沒有人喜歡我。”

控制者是如何養成的

是什麽原因使得這些人變成壹個控制者?

依賴者通常是因為有控制欲強的父母,而控制者和父母的關系是顛倒的,他們的父母是脆弱的依賴者,需要孩子來照料自己,他們從照料和支配父母過程中獲得了自己最初的價值感。長大了便渴望重復這種關系。

另外壹種情況是因為控制者和母親有過嚴重的分離,或兒時沒有被照顧好,他們內心有所不滿。長大後,壹旦愛上某個人,他們會把這個形象強加在這個人身上。因為童年時嚴重受傷,所以懼怕分離,戀人的獨立意誌對他們而言是壹種威脅。

他們希望這個世界“如他所料”。當生活出現意外時,他們就會有失控感,覺得自己沒有預料到,就意味著自己是差的、壞的,同時覺得這個世界也是這樣。

美國心理學家帕翠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這本書裏告訴我們控制者有三種基本的內心需求和特點:

1.控制者很註重外界的認同和接受

控制者是從外到內塑造自己的,他們要讓自己成為自己所相信的那種人。

控制者的內在邏輯是,為了存在,我必須是對的。如果我是正確的,那妳們必須是錯的。

不同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對他們來說都是壹種威脅。

2.寧願放棄自我,也要維護外在形象

他們會把外在形象當成真實的自己,所以名牌服裝、豪華的汽車、漂亮的配偶、體面的職業都能讓他們自我感覺更良好。

也有另外壹種控制者是完全反對社會規範,他們通常在這兩種情況裏面走極端。

這讓我想到“上海殺妻案”的那個男人,在殺害自己老婆後還用老婆的微信和對方父母聊天,用她信用卡購物制造種種假象,其實就是為了能夠繼續維護自己的外在形象。

而我認識的壹個控制者,著裝很有品位,看起來很愛幹凈,隨身帶好幾包紙巾那種。但是後來有壹次去他住的地方壹看,傻眼了。物品散落地到處都是,衣服堆成山放在沙發上也不疊,廁所幾乎沒清潔過簡直不忍直視,還看見幾只小強在垃圾桶附近爬。他真的只在意自己的形象,周圍好像對他沒有任何影響。

3.文化習俗的影響

控制者通常會受到周圍環境和文化習俗的影響。他們常常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妳需要XXX才是成功的”,“只有這樣妳才是好看的或者帥的”,“除非有人喜歡上妳,否則妳就什麽也不是。”

他們表面看上去很自信、冷酷、專橫,但實際他們本人經常感到無能為力和內心極度的不安全感。

如何在關系裏化解這種不恰當的控制關系?

有且只有壹個辦法,就是打破幻覺。

讓控制者知道,我是我,妳是妳,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妳的感受也壹樣是合理的。

這個世界不是按照妳的意願運轉的,但同時又是善意的。失控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美好的。

怎樣打破幻覺,武誌紅老師舉過壹個例子,壹個事業很成功的男孩因為追壹個女孩子很久還是追不到,最終無奈放棄了,覺得很郁悶,去找他做咨詢。咨詢過程中,武誌紅老師感覺到,這個男人其實是開心的。他發現了壹些細節,這個男人說那個女孩子壹直是很溫柔委婉地拒絕他。後來那個男向他承認自己內心其實是開心的,因為他第壹次感受到原來別人也是有獨立意識的存在,並且這個人是好的,善意的。這種感覺就打破了他的幻覺,顛覆了他以往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好的,別人都應該順從他的意願的錯覺。

記得有壹次我和壹個控制者朋友在吃五羊牌的雪糕,這是在廣東幾十年的老牌子。我隨口說了壹句,妳是不是也從小喜歡吃這個,他瞬間露出很鄙視的眼神,說我沒智商,外省根本沒有這個牌子。壹般人我會覺得他不懂換位思考就算了,但重點是,他是個理科博士生,居然說出這種話。我瞬間就笑嘻嘻地反駁他,我說我怎麽知道妳那邊沒有這個牌子?妳怎麽可以拿這個來衡量人的智商?他見我態度比較好,說的有道理就沒再反駁了。

如果我們用“壞”的方式來回應控制者,他們的防禦心理會更強,幻覺更嚴重。只有“愛”可以幫助控制者慢慢驅逐內心深處的恐懼。

難怪李安導演說:“我不會教孩子孝順,我只會教他怎麽去愛。”

人性的殘缺是因為愛,人性的圓滿也是因為愛。

控制者不懂愛,依賴者的迎合、討好也不是愛。

壹個人只有在意識和潛意識目標壹致的前提下才能給予真正的愛。

就像壹個內心充滿恐懼的人,他潛意識明明渴望得到更多的愛,但卻害怕付出愛以後被拒絕,所以通過意識層面,在語言和行為上把另壹半推開,這很明顯不是愛。

因為內心缺愛而迎合的依賴者,容易錯把對方的控制和物質照顧當成愛,繼而更加地依賴對方,但這也不是愛,而是索取。

愛,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

  • 上一篇:奧萊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幼兒園手工粽子的做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