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中孔子稱:“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德是道德的制高點。子思“憂道學失其傳”而作《中庸》。朱熹首發道統之說,以“允執厥中”為道統真傳。
以“中”為“體”、以“執中”為“用”的中庸之德,是立德修身的根本準則和最高境界。
中者,正也。作為道德範疇的“中”,執著不移地堅持走正道,不邪僻、不偏倚,不阿私,是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價值取向。中庸之德,簡言之就是合乎正義、不偏不倚的正道直德,“擇善固執”是中庸的本質特征。孔子稱贊顏回:“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壹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顏回的做人方式,在於他選擇奉行中庸之道,每次從中領會到有益的道理,都會牢牢地把它記在心上,養成自己的美好品德,而且永遠也不會把它丟失)擇乎中庸,就是選擇善道與正義。
中庸之德的中正擇善主要體現在仁人愛眾、勤勉敬慎、尊禮蹈義、止邪防僻、著誠去偽、順情率性等方面,即循從天下之正理,秉承仁愛之誠意,維護公直之道義。
中庸不能局限於處事的方法上,不是掌握好處事分寸這樣簡單,不只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天下正理”是其內核,“擇善固執”是其價值追求。中庸是行動的哲學,歸於仁、合於禮、切於中。
子思稱贊中庸之德“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勉勵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德極可貴之處就是對天下正理、人間正道、社會正義的虔誠服膺與執著堅守,並將此貫徹到修齊治平中,貫徹到尋常日用中。
《中庸》言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講,中庸之德具有普遍性和至上性,天覆地載、萬物育生、世道興隆,都受它的支配。達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就發育生長。中庸之德,亦是世界觀。
然而“道不遠人”,中庸之德須是從眼前當下即在的具體事情上做起。“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就是提倡以超越的精神,做日常平凡的事情。有了自己平常生活過程中壹系列正面價值意義的生成與積累,有了自己內心中對不斷生成的自我價值意義的體認與激勵,即使是庸常的生活,也能構築起精神領域裏的意義世界。
中庸之道,是天地之道、人生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作為教師,中庸之德是師德之核心,其無比敬業的精神追求、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認真負責的教學行為、嚴於律己的個人風範、正派莊重的職業形象,是教師道德人格的具體體現。(19.04.10《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