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常德絲弦的藝術特色

常德絲弦的藝術特色

常德絲弦音樂結構的完整,演唱方法的獨特,表演形式的靈活自由,伴奏手法的豐富多彩,使之具有了獨特的韻致與感人的魅力,因而歷久不衰,深受人們喜愛。

常德絲弦的音樂與語言、旋律與調式調性等音樂諸因素都已自成體系,它的題材與體裁具有典型的說唱音樂的***性特色,更值得註意的、值得學習、值得研究的是:它的音樂結構完整、演唱方法獨特、表演形式的靈活自由、伴奏手法的豐富多彩,是不少曲種所不能比擬的。這些因素,構成了常德絲弦的強烈的個性特色。

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常德絲弦音樂具有相對完整的體系,其音樂功能也有獨到之處,它有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既能表現歷史故事,又能說唱民俗民風,而且在創腔與演唱中都以傳情達意為主,特別講究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腔從字出,音隨韻轉的潤腔方法,在強調口語化、說唱化的同時,註重旋律的優美,俏麗和抒情性。

⑴、在傳統的常德絲弦音樂中,有300多首曲調,大部分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漢族民間傳說。它分為曲牌體、板腔體和混合體三種。

曲牌體,又慣稱牌子絲弦,是壹種把眾多具有完整、獨立內容的曲牌連接起來而反映壹個***同主題的套曲體音樂,是常德絲弦演唱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常德絲弦的常用曲調約壹百多個,這些不同內容、不同風格、不同技巧的曲調,通過長期風風雨雨而又曲曲折折的演唱實踐,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特色與風采。這些曲調之中,有些既可與別的曲牌連綴又可單獨進行演唱,有些只適合單獨進行演唱,但絕大多數的曲牌是與其他曲調連綴而發揮出良好的總體功能。由於采用若幹個不同旋律、不同結構、不同節奏,甚至不同調性的曲調進行演唱,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從而達到了較完美的藝術效果。

板腔體,又慣稱扳子絲弦,是壹種不受曲調限制而具備戲曲音樂特點的板腔體音樂,是常德絲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系統完整的唱腔並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曲目(即絲弦戲)必不可少的基本音樂。它包括老路和川路兩種聲腔。據絲弦老藝人介紹,老路是由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音樂演變而成;川路則與四川壹帶的地方戲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老路大多深沈渾厚,雄壯激蕩;川路壹般明朗寬闊,蒼勁有力。老路和川路各自包括[壹流]、[二流]、[三流]三種基本板式,[壹流]與[二流]通常結構規整統壹,排列清楚,旋律悠揚婉轉,章法有序,既敘事說唱,又能抒情感懷,有較強的表現力及推動性;而[三流]則是絲絲緊扣的散板形式,其節奏自由靈活,旋律起伏跌宕,善於表現悲憤憂怨,激越波動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還有混合體。據記載,它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出現的新的音樂結構形式,是指在壹個曲目中既有曲牌體音樂,又有板腔體音樂,或曲牌與壹種板式混用,或老、川等各路的多種板式和壹個或多個曲牌混用。這種結構多用於中、長篇曲目。

在常德絲弦音樂中,無論是短篇、中篇還是長篇,無論是曲牌體、板腔體、混合體,都很講究起、平、落的結構原則。其音樂旋律以五度跨躍為特色。

常德絲弦的句式結構多為二句體、四句體和長短句三種。二句體在曲牌體曲調中極為普遍,板腔體都是以上下句為基本結構原則構成的。四句體通常按起承轉合原則構成音樂段落,是曲牌體曲調中較為常見的結構形式。長短句體隨曲牌句式的結構而變化。

常德絲弦調式多變,色彩各異。曲牌體音樂以徵調式、商調式、宮調式、羽調式為多見,角調式較少見。板腔體音樂中的川路唱腔多為六聲G商調式。老路唱腔多為C商調式。

⑵、常德絲弦采用以常德市老高山街為中心的常德方言演唱,不僅南方人聽得清楚,北方人也能聽懂。它的演唱既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習慣,又別具壹格。常德人說自己的方言就像是在唱歌,尤其女子,語氣溫柔而婉約,像微風拂面。因此,有人說常德絲弦的音樂是語言化的音樂,語言卻又是音樂化的語言。咿兒喲,呀咿喲這兩句耳熟能詳的襯詞則仿佛是給常德絲弦貼上了壹個標簽,放在哪裏都壹目了然。(例三)常德絲弦在強調口語化、說唱化的同時,更註重旋律的俏麗、抒情和音樂性,使行腔柔和、秀麗、婉轉,或歡快、跳躍、詼諧。藝人認為,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藝人講究腔從字出,音隨韻轉,使旋律更顯得活潑而端莊。

由於方言及藝人的愛好與興趣和劇情發展的需要等因素,同壹曲牌同壹曲目,不同的藝人會唱出不同的韻味,產生同曲異工的效果;甚至是同壹曲牌同壹曲目,由同壹藝人演唱,也可能會在以字行腔時采用不同的抑揚頓挫的手法,通過潤腔,求得曲調旋律的變化。桃源藝人李玉成的唱腔如行雲流水,潤腔時而乖巧輕盈,時而含蓄深沈,時而剛健豪壯;常德藝人戴望本自彈自唱,唱腔蒼勁渾厚,深沈有力;津市藝人黃學千的唱腔則顯得質樸淳厚。藝人們不同的演唱特點,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

常德絲弦傳統的演唱方法十分講究自彈自唱,壹人多角,要求演員有甜脆,圓潤的嗓音,加之與劇情中人物性格相適應的潤腔手法,通過聲腔變化說唱故事,刻畫各種人物。根據說唱、敘述故事的需要,演員要能隨時進入角色,即進進出出,時而是說唱者,時而又要扮演劇中的人物。由於常德絲弦的表演形式多樣,在1955年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輯出版的《湖南民間音樂普查報告》壹書中,將常德絲弦歸於戲曲類,可見當時常德絲弦已有壹部分曲目采用了戲曲的某些表演手法。常德絲弦歷來有不少功力深厚的演唱者,通過他們不斷傳承和發展,使常德絲弦朗朗上口,又易唱,易記,易學,為群眾所喜愛。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常德絲弦是壹種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兼備、變化多樣的漢族民間說唱表演藝術,既可演唱短小精悍的時調段子,亦可演唱有情節有故事的大型曲目。演唱絲弦段子時,演唱者往往是壹人多角、進進出出,僅為壹種單純的曲藝形式;而演唱大型曲目時,則是壹種戲劇結構(即絲弦戲),尤其與前種形式截然不同的是,演唱者自始自終都要進入角色,曲目有多少劇中人就要有多少人來扮演。另外,絲弦段子還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壹種是抒情小段。此種類型壹般不註重故事情節,而只集中對壹件事或物加以贊美和歌頌,演唱時通常為多段唱詞均配同壹首曲調,只是按字行腔,旋律稍有變化。另壹種是敘事單段。此種類型主要以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較為細致的人物描寫來深化主題思想,並根據不同的內容、情緒、風格的需要,將若幹不同的曲調珠聯璧合成套曲來演唱,在常德絲弦的演唱中運用比較普遍。

⑴、常德絲弦的傳統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長段絲弦,演唱者壹般為6人。演出時很講究坐的位置,藝人有揚琴對鼓板,高胡對二胡,三弦對琵琶之說。表演者要能自拉(奏)自唱,壹人多角,用聲腔塑造生、旦、凈、醜各類人物、說唱故事。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於演唱者時,則每個人除擔任壹個主要角色外,再分別兼任。俗稱壹人壹臺戲的絲弦名老藝人李玉成就是最著名的壹人。她吹、拉、彈、唱樣樣在行,並且是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常德絲弦演唱的地點壹般是屋場、廳室及茶館等。

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推移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日益追求及欣賞鑒別水平的不斷提高,常德絲弦的演唱藝術也不斷改革,發展日趨成熟,演唱形式也漸趨多樣化,不僅有單人演唱、雙人演唱、群唱、表演唱等,而且還作為絲弦戲搬上了舞臺。自清末開始,就有絲弦藝人進行掛衣登臺(穿戲裝表演)的嘗試。解放後,這種戲曲化的探索更是加大力度,常德、桃源都排出了壹批絲弦戲,有的參加了省、地戲劇匯演並獲獎,有的參加了北京歌劇研究會的演出。同時有了專門的樂隊,不再用演員兼任樂師,伴奏樂器也隨之增多。

⑵、常德絲弦用的主要伴奏是胡琴,這種胡琴的琴筒大於壹般的京胡,小於二胡,澧縣地區則用四胡作為主奏樂器。有時以節目的需要,也有用京胡或高胡的。

常德絲弦用的傳統板鼓是壹種特殊的小板鼓,其形似倒扣的飯缽,用大竹兜做成。20世紀40年代初期,絲弦加進漢劇和花鼓戲的鑼鼓打擊樂,用在過場音樂中,以渲染氣氛。

在絲弦唱腔的伴奏中,常有托腔、裹腔、襯腔、墊腔和加花等五種基本方法。托腔,即伴奏旋律與唱腔相同,僅在某些地方作變化,用比較固定的節奏型來襯托,以突出唱腔。裹腔,即伴奏旋律基本上與唱腔相同,但在某些地方要求在唱腔旋律的基礎上做加花處理,達到二者水乳交融的程度。襯腔,要求伴奏襯出唱腔的神韻,既豐富多彩,又不喧賓奪主,伴奏與唱腔若即若離。墊腔,在曲調的某些停頓或演唱的氣口處,用伴奏音樂墊上,起承上啟下,連貫唱腔的作用。加花伴奏,是壹種常用手法。在托腔過程中,伴奏常用鄰音、經過音等音來修飾、加花,以增強音樂的表現力。

常德絲弦的樂隊伴奏為適應人們審美心理、興趣愛好及欣賞習慣的改變,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在擴大樂隊編制以及中西樂器混合配器的手法上,做了大膽的嘗試。自1957年整理演出常德絲弦傳統曲目《雙下山》後,凡是專業曲藝(文藝)團體上演的曲目,大都是有簡易的伴奏總譜。樂器也由原來的6件,增加了京胡、中胡、大提琴等十余件。

據資料顯示,1975年,舞臺藝術片《群眾文藝開新花》中的常德絲弦曲目《壹輪紅日照胸間》,則用了壹個小型的中西樂隊,采用混合的管弦樂隊伴奏,由揚琴、京胡、二胡、琵琶、大提琴、長笛、單簧管、大管、圓號、小號組成。從此,常德絲弦的伴奏增添了不少色彩,並使其產生了新的藝術效果,為更完整、更直接、更形象地塑造人物性格與深化故事情節而邁出了至關重要而又富有成效的嶄新步伐。

音樂形式

常德絲弦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有情節的大段子。它的唱詞典雅、曲調優美、曲目豐富、結構完整、腔系多樣,旋律朗朗上口,是群眾性創編、演唱活動中常用的壹種曲藝音樂形式。

常德絲弦擁有100多個傳統曲目,大部分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其中優秀傳統曲目《寶玉哭靈》、《魯智深醉打山門》、《雙下山》、《王婆罵雞》、《昭君出塞》等歷來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建國後,湧現出《新事多》、《誇貨郎》、《風雪探親人》等壹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在全國廣為傳唱。20世紀80年代以來,常德絲弦走向復興。如《瓜中情》、《待掛的金匾》、《俏婆婆上大學》等曲目獲國家級“群星獎”金獎,還有《芷蘭雅韻》等曲目赴馬來西亞演出,深受海外友人的喜愛。常德絲弦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社會實用價值。

常德絲弦獨具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其自成壹格的音樂風格和唱腔及表演形式,極具保護價值。但因缺少專業表演團體,加上老壹輩絲弦藝人相繼辭世,有100多首曲調已失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故已處於雕蔽、瀕危狀況。

常德絲弦優秀傳統曲目的保護工作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常德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通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已制訂切實可行的搶救、保護措施,並正在組織實施。

  • 上一篇:巧克力怎麽做?需要加熱再冷卻才能凝固這三步驟麽?
  • 下一篇:年畫的來歷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