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欄式建築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壹般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幹欄式建築。考古學和民族學中的所謂的水上居住或柵居,以及日本所謂的高床住居,亦屬此類建築。這種建築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都有類似的建築。從考古發現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樁以及底架上的橫梁和木板,表明當時已產生幹欄式建築。西周時代的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中,也發現規模較大的幹欄式建築。江西清江營盤裏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制幹欄式建築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中發現的 4件漢代青銅幹欄式建築模型,亦有長脊短檐式屋頂,代表幹欄式建築的原始特征。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的東漢墓中,也發現許多陶制的幹欄式建築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樁外,壹般陶屋已是懸山頂,而圓形陶倉則是穹廬頂,表明當地這些建築的基本形式已經漢化。“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采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壹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傣族民居分為幹欄式建築、地面建築、土掌房三種。幹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幹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墻、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篾綁紮,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幹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孟連傣族為幹欄式竹樓。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為土墻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墻承重土質平頂,形成壹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壹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幹熱河谷地帶的氣候。景谷傣族住土木結構平房,房頂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頂。分中堂,左右兩廂。中堂置三角火塘,為煮飯、會客之處。左廂房為長輩臥室,右廂房為子女臥室。
孟連傣族為幹欄式竹樓。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幹欄式建築;壹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幹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上一篇:工科十大最差專業排名下一篇:幼兒教學中的遊戲教學應用與實踐開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