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亦稱頂棚。建築物內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構件,壹般可分為硬天花、軟天花。
硬天花以木條縱橫相交成若幹格,也稱為井口開花,每格上覆蓋木板,稱天花板,天花板圓光中心常繪龍、龍鳳、吉祥花卉等圖案。
軟天花又稱海漫天花,以木格蓖為骨架,滿糊麻布和紙,上繪彩畫或用編織物,為等級較低的天花。天花中又分為平綦、平闇、海墁。在宋代,平綦和平闇分別指兩種不同的天花形式。簡
以言之,***同點在於在室內望去底面都是木檉劃分的方格。漢代稱天花為“平機”或“承塵”。漢代有 “覆鬥式”和“鬥四”兩種藻井。平闇形式較古,存在於遼宋及以前的建築中,如觀音閣上層,整體如壹覆盆。平綦在清演進為吊天花的構造,木檉成為貼面的裝飾,再無結構意義。另壹種無木檉的平板天花就是海墁。
平綦俗稱天花板,以掩蓋屋頂內空間的結構部分,以使室內各個界面(墻面、地面和頂面)整齊劃壹,整體感好。南北朝石窟頂面多刻作平某,其形是以支條分格.有分成方格者,亦有分成長方格者,形似棋盤,已成規範。南北朝後長方格的平綦已不見存在,至清代均為方格平綦。在木構架上,平綦做法為先由梁枋下加木條縱橫組成井字形框架,再於每個框架內釘板,板上和框條上還要彩飾。平綦方格內的圖案構成壹般都為圓形.方與圓的對比作用,給視覺以豐富感。明清平綦上的龍紋、鳳紋均用於主要宮殿。花卉圖案和寫生花等壹般用於次要建築。
壹般情況下平某的方格形早期較小,至明、清時較大。明、清的框條也較為寬大,因此在接點處還畫上四朵向心如意藻頭.使各個方框內的圖案不顯孤立。
天花上除使用平綦裝修外,還有叫做“海墁天花”的,其做法是以木條貼於梁坊下做骨架.再於其表貼紙或釘薄板成為平整的天花。另壹種是用稭桿或竹子等輕質材料紮架,再於其表糊紙或平鋪葦席,俗稱吊棚.這些天花都用於經濟狀況不同的民居中。
天花是室內梁架之下設置的部件,它即可遮擋梁架,又可施各種彩繪,所以是室內重要的裝飾部件。同時,還可以界定室內空間高度,保溫,隔熱及防塵。
漢代已使用天花。宋代天花分為平闇、平綦、海墁天花三類。
平順縣城東北苤蘭巖鄉虹霓村有座海會寺,寺裏有座建於唐乾符四年的明惠大師塔,順著塔座往上再看塔身,其高1.8米,南面開方形門,門兩側雕金剛各壹,金剛披甲戴盔,手持利劍和金剛杵,肌肉豐滿,剛勁有力,腳下踏祥雲,勇猛威嚴,雕工細膩,形象栩栩如生,四邊線刻纏枝花邊,美觀大方。門窗之上裝飾有垂幔,四角柱上線刻卷草紋、寶相花、龍串富貴、化生童子等圖案,精致流暢。塔內中空,設方形小室,四壁無雕飾,頂雕方格平綦,中央刻置壹仰蓮狀覆盆式基座,可能是放置死者遺像或遺骨之基托。室頂刻有平閣天花,圖案清晰,規範考究。門上為半圓形券面,雕伎樂天三軀,兩者奏樂,壹者舞蹈,活潑俊逸,婀娜多姿,飄飄欲飛。塔檐下部隆起,線刻方格中交叉雕龜背錦紋,再上雕刻額枋、椽飛,四翼微向上翹,檐上雕刻瓦壟、戧脊。塔剎高聳,雕成山花蕉葉和仰覆蓮、半開蓮形狀。由下而上由四層雕刻組成,逐層收縮,每層均由束腰、山花蕉葉和覆缽構成。頂端以錐形寶珠收剎,雕工精細,完好無損。塔身背面嵌鐫刻的《海會院明惠大師銘記碑》,記載了石塔雕造的年代和源起。
佛教石窟始興自印度,輾轉傳到西域。每傳壹地形制都有所變化,原來印度的毗訶羅(僧房)和支提(塔廟)都出現了新形式。傳到敦煌,則離印度更遠。敦煌最早的禪窟,其窄小的甬道與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兩側僅容壹人結跏趺坐的小禪室,亦與印度起居室式大禪房相異,並完全模仿了庫車蘇巴什的禪窟形制,而且規模更小。北魏的中心柱窟與廊柱佛塔式大廳更不壹樣,它是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爾逐漸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發展成為中國多層樓閣式塔,繞塔觀像的作用與支提略同,但後室有平綦頂、前廳是人字形、硬山頂,南北壁有漢式闕形龕。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特色。隋唐以後的倒鬥頂殿堂,正壁開龕,頂懸華蓋(藻井),有的窟中設佛壇,前有踏步,後有背屏,四面圍欄,佛壇四面畫壺門及伎樂、動物裝飾,四壁畫聯屏。佛窟在世俗化過程中進壹步模仿宮殿形式,中國特色更為濃厚。
1、平闇天花:在梁架下面用天花枋(宋稱平綦枋)組成壹個個木框,木框內又隔置成許多密而且小的木方格,方格頂面滿鋪木板,這種類型的天花叫做平闇天花。
2、平綦天花:在天花梁枋和天花枝條組成的木框之間不再隔置小方格,而是直接滿鋪較大的天花板。板底面可施彩繪,畫出龍、鳳、鶴等圖案,或貼上帶有彩色圖案的紙。這種類型的天花叫平綦天花,使用相當普遍。
3、海墁天花:壹般建築中使用海墁天花。這種天花是用木吊掛將壹個個的木頂隔吊掛在梁架或檁子上。木吊掛由邊框、抹頭組成框子,中間用欞子隔成壹個個方格,木頂隔底面糊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