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成長
石牌村自南宋鹹淳九年(1273年)董姓人最先結茅定居,漸成村落以來,已有700余年的歷史,到清初,已是廣州市東郊人口眾多,規模較大的自然村。石牌村歷史悠久、人文郁盛,當時,村內的書院、私塾達十間,至今仍可看到古樸的私塾遺址。由於崇文重教,因而孕育不少人才。如明代隆慶四年(1750年)有進士謝龍橋。清代(鹹豐年間)有舉人余貲、(同治年間)有武舉人董逢昌,還有秀才池大恭、董香苑等。到了民國期間,壹些大學相繼遷入石牌地面,更增添了石牌的文化氛圍。中山大學就曾經為村民辦過夜校、識字班等,這對石牌當時的人才成長起了重要作用。此期間在當時反封反帝的革命風潮影響下,石牌湧現壹批革命誌士、精英人才,突出的如參加過同盟會,追隨革命黨人黃興,參加過“黃花崗之役”的池柏(1879~1961年)。擔任過孫中山醫務侍從,在孫中山病危時直接參與醫療救治,在孫中山逝世後的奉天大典中擔任大會司儀的池博(1892~1938年)。還有曾與孫中山為同學,且醫術精湛,受到當時宣統皇帝獎勵的池耀廷(1870~1960年),等等。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有全國勞動模範鐵道部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池又元(1925年~),還有在村內長期當基層幹部,因防災而以身殉職的優秀***產黨員池德周……
石牌村有著捍衛獨立、正義和尊嚴的傳統,比如1841年5月,石牌村民參加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廣州三元裏抗英戰鬥。又因協助國民革命軍打倒陳炯明叛軍和平息廣州商團叛亂的鬥爭中作出貢獻,因而孫中山曾親筆題有“為國殺賊”的牌匾,派專人送給石牌(此牌匾在“文革”期間遺失,現存品為仿制)。
改革開放後,石牌人才的成長呈多樣性發展,各行各業人才脫穎而出。比如經營、管理人才池德扁、潘樹勛;授予“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稱號的治安人才王紅斌;有“種菜能手”陳女和網箱養魚創新著池光勝;有被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授予“國際運動健將”稱號的擊劍將董兆致等體育人才;還有農民出身的書法家、畫家、地方誌編纂等文化人才池光桓、董應釗……
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面臨務工、承包經營、個體經濟、轉型制種種選擇和壓力。而且石牌很快成了廣州市最繁華的地段之壹,有國內南方最大的電腦市場、高檔酒店、商場、寫字樓……城中村住著來自遍及全國各地的從博士、作家、音樂家……白領到眾多打工仔、打工妹等***有5萬多人,是本村人口的5倍。而且流動性很強——壹個典型的新興市場,給石牌人以人際交往和成才機遇。而城市化中石牌人生產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帶來謀生的壓力、競爭壓力……所有這些,都成為其人才成長極有利的條件與環境。比如,過去幾十年村裏的中年老年婦女,很少與外面接觸,只能講本地“白話”(粵語),根本聽不懂國語。然而這十多年由於經營出租屋的需要,與外地人交往的需要,這批婦女大多數都可流利地講國語了。壹些中年婦女過去甚少邁出村門,現在卻成群結隊到全國各地旅遊,增長見識,真是社會需要、實踐需要,比辦多少間學校效果更大。
教育事業的發展
石牌歷史上的教育狀況是比較好的,早在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開設有鹿山書院[此書院到了光緒廿七年(1901年)改名為鹿山社學,鹿山社學已於1925年拆毀]。當時,鹿山書院是石牌、獵德等鄰近十三個鄉合辦的最高學府。書院又是人們講學和學術研討的場所。到了清代鹹豐四年(1854年),又開設有同澤書院(院址位於現中山大道西美心崗省生物藥廠)。該書院當時是由石牌、棠下、員村三個鄉合辦的,是作為修文習武的場所。
到了清末,私塾的興起,逐漸取代書院社學。石牌曾經辦起多間私塾,如“麗莊家塾”、“龍勝義學”、“保良書室”等。這些私塾校址,目前石牌村還比較完整地保存著。當時清政府規定私塾老師要具有秀才資格,本村秀才董香苑、池大恭等都曾在村內當過私塾老師。這些私塾多以公宅如祖祠、廳作課室,壹般只有1名塾師,1間教室,學童雖然分有初級、中級、高級三種,但多數同在壹室上課,老師因材施教。初級班屬啟蒙教育,文科教材為《三字經》、《千字文》、描紅習字等;中級班教材為《千家詩》、《秋水軒尺牘》、《成語考》等;高級班教材是四書、五經、古文等。算術為珠算、口算、商業用數等。
民國初期,鄉村教育仍以私塾為主,隨後逐步興辦學校,取代私塾。據村誌記載:民國十七年(1928年),石牌當時由秀才董香苑等人籌辦了壹間民辦的誌誠國民小學,有教工五六人,班級設有壹、二年級各壹個班,三、四年級合為壹班,五、六年級又合為壹班,學生人數100人左右。教學內容主要有國文、算術、修身、手工、圖畫、唱歌、體操等。這是石牌最早的小學,是石牌小學的前身。據另壹資料則認為民國七年(1918年)建番禺第四區第七小學,曾於1920年改名為誌誠小學,到1933年改名為石牌中心小學。1950年石牌中心小學由村辦轉為公辦,並改名為廣州市第三十三小學,1952年,隨著石牌區建制的撤銷和白雲區建制的成立,石牌第三十三小學該名為白雲區第壹工農子弟學校,校址從原來分散於娘媽廳、中立堂重新回到良湖董氏公祠,從此,校址穩定下來。之後的幾十年裏,石牌小學壹度擴張,學生人數增加,並辦起初中班,但總的來說80年代以前的教育基本停滯不前。
至於成人教育,石牌在民國時期已經在中山大學的指導下開展,***和國成立後又興起“識字運動”、“文化教育大躍進”等,幫助村民掃盲。
80年代後,城市化進程中石牌人進入城市,打開眼界,面臨壹系列新事物、新生活、新壓力,再加上國家重視教育的政策,促使村民確立起重視教育的思想觀念。在村領導和村民重教觀念的支持下,石牌小學有了很大的發展。規模和教學水平都大大提高,無論硬件、軟件都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成為市壹級的學校。另外,除了小學,幼兒園教育也有很大成果,至2000年,除村辦的石牌村幼兒園外已有4所私人出資興辦的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