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屋,顧名思義,因其門面窄而小,縱深狹長,形似竹筒,所以稱竹筒屋。竹筒屋還有壹種叫法,那就是“商鋪屋”。廣州的竹筒屋產生於19世紀。當時廣州工商業進人壹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內地皮開始緊張,地價上升,在這種形勢下,竹筒屋這種商住屋建築形式應運而生、成為近代廣州傳統住宅形式之壹。普通市民和部分富裕人家都成為其居住者。從20世紀初開始,隨著廣州工商業的發展,竹筒屋或稱商鋪屋亦隨之迅速發展。那時廣州幾乎所有商業比較集中的街道都大量建築這種屋式。竹筒屋主要集中在霞飛坊、鹽運西街、將軍東街、將軍西街壹帶。 竹筒屋是單間建築。其開間小,進深大,兩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寬不過4~5米。短者7米左右,長者達2O多米。呈長方形,排列在狹小街道兩旁。 竹筒屋壹般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前部為大門和門頭廳;中部為大廳,內設神樓,大廳為單層,較高,廳後為房;後部為房和廚房、廁所。三部分以天井隔開,以廊道聯系。門口與西關大屋壹樣,設有三重大門,外面為腳門(吊扇門)、中間是趟櫳,裏面是對開的厚硬木門,具有采光、通風、保安的功能。竹筒屋很少朝外開窗,完全形成封閉式。樓上臨街壹面設有內陽臺,陽臺用木質或有圖案的彩瓷筒作護欄,多為半月形。陽臺既可采光通幾,晾曬衣物,又可作消閑休息,觀望街景,是竹筒屋惟壹壹處關閉底樓大門後通向外界的“空中樓閣”。最頂的樓面的圖案,有各種不同的具有嶺南傳統風格的設計。 廣州的竹筒屋具有低層、高密度、適於南方氣候的特色。除廣州以外,竹筒屋還分布於省內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以及汕頭、湛江等地。原屬廣東省的海南島海口市也有許多這類屋式。越南河內及東南亞壹些城市也有竹筒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廣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建工作的進步,許多竹筒屋也逐漸被拆除,改建成現代化的商住大廈。目前荔灣區西關壹帶仍保留壹些竹筒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