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慶陽香包的文化習俗

慶陽香包的文化習俗

香包是古時端午節人們必戴的裝飾品,亦稱香球、佩偉、香囊等,它或用五色絲線纏成,或用碎布縫制,內裝雄黃、艾葉、熏草等香料。佩戴在服飾上不僅美觀,其香氣亦有防病強身、清爽神誌之功效。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詩句,江籬、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指香包。這說明香包早在戰國時期已用來祈福避邪,象征吉祥美好。

在甘肅慶陽,香包被稱為“絀絀”或“耍活”,風格粗獷誇張,呈現出典型的民間刺繡藝術風格。據說,這裏的香包初創於黃帝時代岐伯之手,數千年來代代相傳,明清時達到鼎盛。2001年,文物專家對慶陽境內宋代雙石塔進行搬遷時,發現了壹只刺有變形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紋飾的香包。據考證,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澤艷麗,圖案如新,被美譽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香包。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題。而隱喻象征、托物言誌則是香包的鮮明藝術特色。慶陽香包的圖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豐富的意蘊:老虎獅子象征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保平安;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征兩性相愛、交合、生育;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的堅貞甜美;用登梅的喜鵲、采花的蜜蜂隱喻男性;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在慶陽農村,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樓臺亭榭、幾何圖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為香包刺繡的題材。心靈手巧的民間藝術家們,憑著壹針壹線壹把剪刀,就把活靈活現的龍、鳳、金魚、小老虎、獅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蠍子等圖案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裏把玩欣賞,以此寄托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

  • 上一篇:山東互聯網大健康平臺醫生靠譜嗎
  • 下一篇:怎樣才能使彈弓打的精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