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萬莊園背依邙山,面臨洛水,是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同時也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堡壘式建築的代表。它依“天人合壹,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墻”。 2001年,康百萬莊園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授予國家AAAA旅遊景區。
“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為代表的整個家族的統稱,因慈禧太後的封賜而名揚天下。康家從明朝中期以經營店鋪起家,靠漕運發家,土地興家,留余治家,耕讀傳家。從六世祖康紹敬,到十八世康庭蘭,壹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清代中期的十四代康應魁,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機“盡忠發財”,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財富無以數計,民間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裏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裏盡是康家田!”盛極壹時。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萬莊園、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的莊園,被稱為全國三大莊園。左前方我們看到有豫商家園四個大字,康家把“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倫理道德貫徹到商業經營之中,富裕四百多年,堪稱是豫商的楷模和典範。
康百萬莊園總占地240余畝,***有19個部分組成。目前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主宅區、棧房區、作坊區、南大院、祠堂區等十大部分。有33個庭院,53座樓房、73孔窯洞、97間平房,***計571間,建築面積64300平方米。這邊我們來看壹下明清時期整個莊園的全貌,目前我們是在這個位置。今天主要參觀莊園的棧房區,主宅區,南大院。除此之外,康家還擁有自家的林場、木材廠……關起門來,康家可以自給自足、自產自銷。2003年在主宅區的壹孔窯洞內發現了壹個藏寶洞,可以直接通到2公裏之外的邙山金谷寨。各位領導這邊請,我們首先來參觀棧房區。
棧房區修建於清光緒十壹年至十八年(1885年~1892年),當年康家是利用門前洛河之便做漕運生意,而棧房最早就是作為船只行駛到各地之後裝載貨物用的停靠點,生意越做越大,棧房就不斷完善,現在就成為了集倉庫,辦公,做生意為壹體的商業中心。鼎盛時康家棧房遍及到全國各地,東到日本,西到蘭州,南到上海杭州,北到京城天津。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康店棧房就是康家的壹個總棧房。當年康家從全國各地招攬人才,統稱為相公,分為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小相公,形成了壹個金字塔的管理結構,逐級管理各地棧房。走到這裏,請大家擡頭看上方這個算盤,它的長度是9.99米,寓意為康家的生意長長久久,此外,算盤掛在這個地方,也用於提醒來客,前方為康家的財務重地,無關人員不可隨意出入。
金銀庫是康百萬存放金銀珠寶及貴重物品的地方。這裏恢復了原貌,陳設了壹些官窯瓷器,古董,金銀珠寶,銀票,合同珠寶箱,博古架,清式板箱,供各位遊客參觀。“康百萬”是富甲中原的巨富,他們考慮的首要問題應該就是金銀細軟的存放,為此,康百萬莊園設有金銀庫、藏寶洞,逃生洞等,供自己富時藏寶亂世出逃。為確保財富的安然無恙,康家人認為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康家人把金銀庫設在商業重地棧房區。金銀庫壹個最巧妙之處是內外傳喚,外傳喚設在門外,內傳喚設在三院房檐下,不仔細觀察輕易不會被發現,如果壹旦發現異樣動靜,外傳喚立即通知內傳喚,內傳喚接到消息後立即采取措施確保財務的安全。在隨後我們即將參觀的主宅區裏還會看到當年康家的藏寶洞,它和金銀庫的作用壹樣,都是主人珍藏財物和保護自身安全所需。
作坊區是當年康家主要的生產區域,內部主要恢復了當年康家紡花,織布,釀酒,舂米的場景,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各位領導通過三十米長的隧道我們即將到達主宅區。主宅區是主要人口生活、居住的地方,是整個園內保留最完整、最精華的區域,占地八千多平方米,有七個院子組成。上方看到“康百萬莊園”五個大字是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所題寫。***有三道防禦設施,第壹道就是現在穿過的這條隧洞,上面是高墻和墻垛,大門壹關,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第二道防禦設施是上面的巡邏通道,家丁在上面日夜巡邏,保衛康家的安全;第三道防禦設施是最上面的看家院,家丁居高臨下時刻保衛莊園的安全。
進入主宅區我們首先看到面前這口古井名為“葉氏井”。原來這塊地為葉家人的地,康家請風水先生來看地的時候看上這塊地,想買的時候,葉家人卻堅持賣地不賣井,因為水代表的是財源,沒有賣財這樣的說法,當年的康家用黃金堆滿整座的井臺,葉家人還是不賣,到最後,康家人可以使用,但是這個歸屬權還是葉家人的。
這邊請,我們首先來參觀第壹個院子。上方懸掛這些匾額都是用於歌頌康家的。當年康家修黃河、建學校、免費施粥,被稱為康善人。主宅區是康家主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它座北朝南、由東向西,由南院和北院組成。北院壹字排開***五個院落,南院有兩個院落。
大家現在所站的這個院子是康家第十二代莊園主康大勇於乾隆初年建造的,俗稱“老院”,是中國典型的前堂後寢三進式四合院。我們看正面這幅楹聯“誌欲光前唯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意思就是說,想要光宗耀祖,必須讀書教子,要造福後代最好的辦法是勤儉持家。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豪華軒敞的大廳就是當時康家的主客廳了。“進入康百萬,先看留余匾。”在此,我重點向大家介紹壹下康家莊園文化的象征、鎮館之寶———“留余”。請擡頭看,過廳正上方懸掛的這塊別致的匾額就是康家的.家訓匾“留余”。前面這兩個突出的篆字就是留有余地的“留余”二字,它上面的內容,開篇提到:“留耕道人《四留銘》雲: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這裏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銘來告誡子孫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祿壽財都享盡用盡占盡,把它留給需要它的人。又引用明朝進士高景逸的兩句話“臨事讓人壹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壹分,自有余味。”可以說把留余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其實不單是它的內容,這塊匾還有壹個獨到之處,就是獨特的造型。大家可以看壹下它的造型像不像壹面迎風招展的旗幟呢?這就是說,康家主人希望“留余”思想像壹面旗幟代代流傳。更為別出心裁的是,您看“留余”二字上留余天,下留余地,以此來告誡子孫後代,要上對得起國家朝廷,下對得起黎民百姓。有人從讀書的角度看,這塊匾又像是壹幅展開的書卷,讓人想起開卷有益。這塊匾是由鞏縣文狀元牛瑄在1871年所題寫。現在已經被列入中華名匾之壹。
這是壹個標準的四合院建築,房屋構造有“廂不壓正,西不壓東”之說,後為正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東西兩邊為廂房、耳房。因此,東廂房是長子居住的地方,西邊的房子,比東邊的房子要稍低壹些,是次子居住的,耳房是下人居住的。
這是莊園最高的建築,也可以說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康家的歷代長輩都在這裏居住。在此請欣賞壹下目前康家保存下來最精美的壹張頂子床。它是用金絲楠木雕刻,由十個能工巧匠,耗工1700多個工時,做了將近五年時間才做成的。采用透雕、鏤空雕的雕刻手法,有80多種圖案。床柱的雕刻,都是竹節型的,象征竹報平安、節節高。中間雕刻的有福祿壽三星,象征“三星高照,福壽安康”。最上面壹層雕刻有壹官員騎高頭大馬,兩邊有整齊的儀仗隊,象征青雲直上。第二層雕刻春、夏、秋、冬,象征四季平安。第三層雕刻有禮讓、課讀、對弈圖等人物故事,下面雕刻有小孩戲金雞、麒麟送子圖,有“吉祥如意”之意。總之,雕刻這些人物、花卉圖案象征意義是多子、多福、多壽,是人們良好心願的反映。這張床的另外壹個精妙之處,是它可以自由拆卸,它由37個部分組成,通體沒有用壹顆釘子,完全是鉚上去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組合家具。您請看,下人臨時休息的地方就在腳踏板前面長方形的這壹塊地方,因為他們侍奉老人要隨時聽候老人使喚,所以就睡在老人床前,隨叫隨到。這張床可以說是木雕的傑出代表。
這個藏寶洞是2003年4月份發現並挖掘的,是從康家第十九代康素禪女士口中得知的。經勘察測量之後,出於安全考慮,目前只挖了50多米。藏寶洞設計巧妙,具有兩個用途:富時藏寶,亂時出逃。這個洞裏面是洞套洞,窯套窯,洞洞相連,巧設機關。據說有兩個出口,壹個通到2公裏之外的康家軍事要塞————金谷寨上,另壹個通往邙山嶺上,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原戰爭年代居民的處境與中原建築的特色。時機成熟之時,我們將繼續開發,到時大家可以壹睹藏寶洞的神秘風采。
壹院的參觀到此為止,下面穿過這條過道我們到第二個院落秀芝庭院參觀,大家裏面請。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窯洞的代表————三層窯樓。這種形式在中原乃至全國都十分罕見,稱它為窯樓,壹方面大家可以從外觀上看到是上下三層的,上面兩層均用木制棚板隔開,用來存放貨物,壹樓住人。這個院子是康家優秀子女居住的庭院。院中棗樹近200年,寓意早日成才。大家將要看到的是莊園的活文物,300年的葡萄樹。這棵葡萄樹是清朝乾隆年間種植的,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葡萄作為藤類植物能夠長成樹非常罕見,而像這樣壹棵枝幹穿墻而過覆蓋兩個院落的葡萄樹在全國其他地方就絕無僅有了。這棵葡萄樹雖經300年風雨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每年碩果累累,而且品種是新疆的無籽葡萄,成熟季節在每年七月中旬,屆時我們將舉辦“葡萄節”,歡迎領導到時候過來免費品嘗。
我們看到面前這對門枕石是莊園的石雕代表。整塊青石分三層雕刻,最上面壹層雕刻的是雌雄臥獅。常見的獅子都或蹲或站,怒目圓睜,威風凜凜。這對獅子卻俯臥下來,顯得溫順可愛。壹來顯示主人家生活富足、守衛森嚴,連自家獅子都吃的飽飽的,不用起來看家護院。其次還顯示家訓低調、留余、不張揚。第二層是壹組人物故事。與門上對聯相呼映。上聯是:“處事無他莫若為善”,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孝以善為本”,因此門枕石上正面雕刻的就是壹幅“尊老愛幼”圖。內側雕刻的則是“妯娌和睦”圖,“隱寓家和萬事興”。下聯是“傳家有道還是讀書。”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相對應的就雕刻了壹幅“拜師求讀”圖。讀書要知禮。第三層雕刻的是壹組中國傳統的圖案,正面雕刻“鳳凰牡丹”,隱寓榮華富貴;內側雕刻“麒麟送子”和“金雞報曉”圖。他們通過雕刻在門枕石上的這此內容,讓後代子孫進進出出都能看到,並且還要做到,身體力行。
垂花門樓最上面綠顏色雕刻的是三獅舞繩圖,取諧音也就是五世同堂,繩子纏纏繞繞無盡頭代表富貴不斷頭,獅子舞繡球好戲在後頭。下面四個篆體大字“端潔退讓”,教育後代子孫做事要正直清廉,謙虛禮讓,這也是康家的家訓。這邊請,來看壹下家譜。下面我們簡要了解壹下康家的發展史:康家的發家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間,始祖康守信隨母親趙氏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洛河邊,為了維持生計,在洛河岸邊開了壹家小店鋪,取名為康家店,主要經營餐飲、住宿之類的生意。因為講究信譽,對人謙和,這個店鋪慢慢有了名氣,在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這個地方正式根據康家店鋪的名稱更名為康店,現在康店的大多數居民都是康守信的後代。家族生意從第六世康紹敬開始慢慢有了起色,他任山東東昌府大史,管理地方鹽業和水陸交通。鹽業自漢代以來都由國家專營,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官督商辦,使官與商交往甚密,為康家後來經商山東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到十二代莊園主康惠時,與明朝皇族後裔聯姻,獲得豐厚經濟基礎,實力大增。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生意發展到十二代康大勇時有了重要轉折,這個時期是清朝初年,康熙皇帝非常重視漕運,康大勇緊抓機遇,毅然改變傳統仕不經商的世俗觀念,開辟了自家的船隊,當時的康家大小船只應有盡有,最大的船叫做“太平船”,壹次可裝運糧食、貨物20萬斤,在山東和河南之間販鹽販糧.康家的土地在這個時期已達到數千畝.到十四世康應魁時,他利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機,賄通清廷百萬大軍的將領勒保,供應全軍十年的糧食、棉花、布匹,發了橫財,開辟了三原、涇陽、富平等棉花基地,家族生意已經遍及豫、陜、魯三省十八縣,船行洛、黃、沂、涇、渭、運六河,土地達18萬畝,家產達到鼎盛時期,兩次懸掛“良田千頃”金字匾額。這個時期的家業之大被形容為“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裏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裏盡是康家田。”但是,任何壹個龐大的家族,有興盛也必然有衰落,康家也不例外。康氏家族的衰落有幾個因素:首先在太平天國運動時,康家所有船隊在清軍實行的“堅壁清野,劃河圈地”運動中全部被鑿沈入江底,康家從這時開始無法再進行大規模經商活動。其次,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之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從西安返回北京途中路過康店,由康家獨自出資迎駕兩宮,花費十分巨大。解放後,家族壹些有誌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當然大部分都成為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康家後代也是人才濟濟:其中19代王國權,原名康午生,曾任我國民政部副部長;20代康定軍現任鄭州市委副書記……,在這個人物系列表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康家後代高級知識分子居多。
現在我們來到了北邊院落的第四個院子,看到壹張石桌,它是康家人當年仲秋節拜祭月亮時所用。更為奇特的是在石案的底部還鐫刻著壹段發人深思的銘文:“頑然壹塊石,誰道有精神,豈知經鏤刻,還能見天真……”康氏家族在賞月、拜月、祭月的時候就借用銘文來提醒警示子孫,這段文字稱“石案銘”。壹塊不規則的石頭,經過長期的雕琢會變成美玉,壹個人只有經過堅韌的磨練,不斷進取,才能成功。這就是石案銘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揭示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材”的道理。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康家當年的石屏窯,窯壁上鑲嵌著十六塊青石雕刻石屏,宛如壹幅幅中堂畫,懸掛在墻壁上。碑文的內容主要記載了清朝鹹豐年間,康家第十五代康道平組織團練,抵抗撚軍,保壹方平安之後,當地的社會名流,為其歌功頌德的頌詞。因此這孔窯洞也被稱為功德窯。十六塊碑文的書法藝術在過去甚至現在的中原地區都堪稱壹流,真、草、隸、篆、行各種字體應有盡有。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在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回鑾北京的時候,路過我們鞏縣,由於當時河南鬧饑荒,財政虧空,當地的知府,無力接待,於是呢,就讓康家出資迎駕兩宮,由於他們不知道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是走水路還是旱路,因此做了兩手準備,壹呢在東黑石關修建了壹座行宮,並在洛河上駕起了壹座浮橋,另外,又在鞏縣的洛河邊上建造了五艘龍船,為了停泊這五艘大船,又特意在南窯灣村北洛水東岸建船塢五座,俗稱龍窯。您請看正面墻上這幅會恢宏壯闊的《東周迎駕圖》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場景。而真實的情況是由於當時洛河發大水,慈禧沒有走水路,因此到達鞏義之後,只在這座行宮裏住了壹個晚上,在第二天臨走之間,當時的莊園主康家第十七代掌門康建德通過李蓮英向慈禧捐獻了100萬兩白銀,慈禧非常高興,贊道“不知此地還有百萬富翁!”如果說此前的“康百萬”只是民間綽號而廣為流傳的話,此後“康百萬”就成為皇封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揚天下了。
南大院是當年康家用來接待達官貴人的官院,是康家發展鼎盛時期的象征,也是壹座展示康家品位和修養,和處世風格的重要場所。
“康百萬可稱得歷史上當之無愧的豫商代表人物。無論是經營之道,文化傳承,還是民間形象上都堪稱豫商的楷模”。經過景區大規模宣傳,吸引了眾多遊人的參觀,使廣大遊客深深領悟到“兼容並蓄、勤儉內斂、重德尚義、商道濟世”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