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城樓上所掛的八盞大紅紗燈籠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八盞大紅紗燈,每盞直徑與高度均超過了兩米——只有這種大型的紗燈,才能與城樓高大的氣勢相匹配。 關於這八盞大紅燈籠的由來,目前存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壹種說法認為,開國大典上的大紅燈籠是由日本人設計的。 1949年9月,黨中央把舉行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的布置工作交給了華北軍區。軍區宣傳部部長張致祥把這個任務下達給‘抗敵劇社’裏的兩個日本人——小野和森茂為主要創作力量的軍區文工團舞美隊。小野和森茂滿懷 *** 地畫了幾十張草圖,最後把最滿意的壹份設計圖交上去,轉呈周總理審批。很快,草圖被批準了。然而要實現方案又是何等不易。僅僅那8個宮燈,每個足有10立方米大,跑遍北京城也找不到。只好請來過去為宮廷做宮燈的老藝人,在小野、森茂的具體指導下現場制作。直到‘十壹’前夕,才趕制完成。 第二種說法,認為這些燈籠是張仃和鐘靈二人設計。 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城樓的大紅燈籠是由張仃和鐘靈二人於1949年9月在 *** 瀛臺東海岸的三間平房‘待月軒’裏設計的。每個燈籠的直徑接近3米,鐘靈曾開玩笑地對張仃說,這燈籠做出來,在裏面可以蹲坐三四個人打撲克!正是因為燈籠太大,工期又短,鐘靈等人跑遍了北京城,竟沒有人敢承擔這項工作。軍區舞美隊的隊長蘇凡幫忙跑了故宮等幾個地方,還是沒有人承接。經過反復探訪,鐘靈終於在前門外廊房頭條的壹家‘小器作’(即做紅木家具和燈籠的作坊)找到領頭的工人師傅尹作賓,他看了設計圖紙,知道是開國大典用在天安門上的,拍著胸脯說‘: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燈籠做成!’。於是商量好,由鐘靈備料,他帶幾個徒弟施工,第二天就開始工作。考慮到燈籠太大,作坊裏擺不下,制作完成後運輸也困難,尹師傅建議在天安門城樓現場施工,由兒子尹盛喜每天送飯。 這兩種說法,看似對立,其實不然。 壹方面,鐘靈當時是「 ”會場布置科科長”,大紅燈籠壹事,他自然會有參與;張仃當時負責開國大典的美術設計,大紅燈籠的想法提出後,給燈籠做美術設計是他的工作職責,他參與此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另壹方面,華北軍區文工團舞美隊參與了開國大典的設計布置,並為大紅燈籠壹事跑前跑後。 也就是說,鐘靈、張仃以及兩名日本友人森茂與小野澤亙,其實都曾參與開了國大典大紅燈籠的工作。
上一篇:廣西700年歷史的古村,家家對聯用石刻,無人居住猶如探秘下一篇:當代大學生正確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