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因為是大姓,來源眾多,分布廣泛。其郡望除上述壹支外,又有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等多支。相傳唐代有張公藝壹家,九世同居***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裏,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宗族的訣竅,他只寫了100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的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探訪,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壹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在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表彰。從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為榮,開始以「金鑒」為堂號。
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壹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壹。明代時,張姓人已遍布全國的1113個縣中,其覆蓋率占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壹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布遍及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
從古到今,張姓中***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拭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壹行(俗姓張)的子午線測量,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張騫的交通西域、張居正的萬歷改革、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理論、張學良的兵諫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歷史事件。這些,無不都是張姓人對歷史和文化的重大貢獻。 張姓起源
張姓是中華大姓之壹。自古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張姓居首位。當代,據人口普查,國內外張姓人口逾
億,略少於李姓、王姓,是我國第三大姓。
關於張姓起源,歷代史書多有記述,且多是大家名著,其中.戰國時期史官所著《世本》 (秦嘉謨輯補本)
曰: “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唐代史學家林寶,奉唐憲
宗詔命,在“窮究舊史”、“諸家譜牒無不參詳”的基礎上,撰成《元和姓纂》。該書對張姓起源的記述與《世本》
完全相同。此外,北宋歐陽修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南宋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南宋鄧名世的《古今姓氏
書辯證》、清乾隆朝重修的《張氏族譜·受姓淵源考》等等,這些史書,均和《世本》、 《元和姓纂》的記述基本
壹致。《世本》、 《元和姓纂》關於張姓起源的記述,符合歷史實際,明確了三大問題:壹是明確了張姓的得姓始
祖是揮:二是明確了揮的身世,是黃帝之孫,青陽之子;三是明確了揮得姓的根本緣由是“觀弧星始制弓矢”。
關於張姓得姓始祖是揮,歷代史學家認識壹致,只有南宋史學家鄭樵在《通誌·氏族三》中提出了“張姓始祖
解張說”。他說, “按晉國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也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解張所處的
時代在春秋時期.早在西周宣王時代就有壹位叫張仲的人,以孝友著稱。《詩經·小雅·六月》: “侯誰在關,張
仲孝友”即是歌頌他。所以.鄭樵關於“張姓始祖解張說”不是“不可疑也”,而是根本不能成立!關於揮為“黃帝
之孫、青陽之子”的記述,查閱古今史籍,雖有爭議,但多持此說。春秋時代史學家左丘明著《國語·晉語》曰:
“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己姓),姬、己、酉、祁、滕、箴、任、
荀、僖、姞、儇、依是也。” 《國語》是我國最古老的史書之壹。《國語》關於黃帝之子得姓情況的記述,是我們
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經典記載,頗具權威性。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黃帝之子所得十二姓中沒有張姓,事實上排除了
揮是“黃帝之子”,自然承認了揮是“黃帝之孫”,也排除了“張”是黃帝賜姓說。因為.揮得姓的根本緣由是他首
創弓矢,這在當時的確是壹項十分了不起的發明創造。揮如是黃帝之子,又有這麽大的貢獻,是不可能不予褒獎賜姓
的。關於揮為“青陽之子”說,歷代多數史學家認識壹致,只有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南宋王應麟《
姓氏急就篇》在青陽之前又加“少昊”二字是不妥的。因為,當時有兩個青陽氏,壹個是玄囂青陽氏,壹個是少昊青
陽氏。據當代族史研究成果:少昊是東夷族,非黃帝血脈,揮之父只能是玄囂青陽氏。
當代民族源流學家何光嶽先生關於“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的論述.為研究張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著名族史
專家謝鈞祥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張姓起源於濮陽。根據他的這壹研究成果,河南冬陽影視公司於1992年在張姓
起源地濮陽,攝制了中國百家姓系列片首集《張氏源流》,在河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播放,在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