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還原"明朝人?布衣、束發、蓄須,琉球人照片是很好的參照

如何"還原"明朝人?布衣、束發、蓄須,琉球人照片是很好的參照

我寫過很多關於明朝的文章,最近幾天我腦海中產生壹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假如現在我要是導演,讓我去拍明朝人,或者換句話說,讓我去"還原"明朝人的形象,那我應該怎麽做呢? 有人可能會說,妳可以學壹學韓國的古裝劇呀,或者妳這麽喜歡從繪畫中窺探歷史,那妳可以多參考明朝的人物畫嘛。這兩種意見都有道理,但是我左思右想,也許我還有更好的選擇——從琉球人的照片中"還原"明朝人精神風貌。 明朝文人形象和繪畫中的明朝人 我國古裝劇的困境:影視劇中的明朝人總是氣質不足 壹部古裝劇,演員和角色的精神風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國產的古裝劇中,關於明朝的影視劇我總覺得有點問題。 問題出在哪?正如小標題所說——缺少壹些氣質。如果要給這種氣質下壹個定義,我覺得可能就是壹種"傳統美"。 比如在根據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回明之楊淩傳》中,妳就絲毫感受不到演員們所飾演的明朝人身上的氣質。 《回明之楊淩傳》劇照 當然了,這裏的服飾問題很大。但是我今天不想僅僅講服飾問題,我更願意和大家談壹談精神風貌問題。 我在上上篇文章中談到古人的束發問題。其實束發是中國古人的氣質的最大源泉。胡歌在《瑯琊榜》中飾演的梅長蘇,這張束起頭發、身穿布衣的劇照,就很符合我對明朝人的想象。 《瑯琊榜》劇照 但遺憾的是,《瑯琊榜》的故事背景是曖昧不明的,總體上是壹部架空劇。這個角色也不屬於明朝。 但那些屬於明朝的角色表現如何呢? 我之前誇過很多次《女醫·明妃傳》。不是誇它的劇情,而是誇它的服飾。比如霍建華的這張劇照: 《女醫·明妃傳》劇照 服飾問題不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頭上戴了網巾。在早期的古裝劇中,拍明朝劇的時候,導演壹般都會加上網巾。 但近些年來的明朝劇反而有所退步——網巾已經成為了奢侈品。 回到《明妃傳》這部劇——如果要讓大家挑毛病,大家覺得毛病在哪?我個人感覺是色調完全是韓國風的,或者妳可以說是湖南衛視風的。這種鮮艷且顯眼的色彩,適合清宮劇,而不適合明朝劇。這是我對古裝劇的壹點審美心得。 我最近在看《江山風雨情》。這部劇中王剛飾演的太監王承恩很喜歡戴網巾,丁海峰所飾演的吳三桂在脫掉鎧甲之後,也會戴上網巾: 《江山風雨情》中的王承恩和吳三桂等人都喜歡戴網巾 這是這部劇的壹大特色,也是值得贊揚的地方。 但是,當我們換壹個鏡頭再來看看其他角色時,就會發現文臣比武將拍得弱多了。武將在劇中尚且有幾分氣概,但拍到文臣則古人的精神風貌和氣質消失殆盡。比如這張範文程的劇照: 劇中的範文程 服飾比較尷尬 為什麽氣質全無呢? 因為服飾上的漏洞很多,降低了觀眾的審美體驗。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大明王朝》中。在《大明王朝》這部劇中,當海瑞脫掉官服時,他的氣質立馬就出現了: 《大明王朝》中的海瑞穿上布衣氣質銳增 飾演海瑞的黃誌忠在拍這部劇之前,用短短的壹周左右時間減肥19斤,並且在之後拍劇時經常保持空腹狀態。 這種自我犧牲直接塑造了海瑞的清瘦形象。 我覺得這種清瘦形象與海瑞的道德品質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海瑞的這個形象,也很符合我們對明朝人的期待。但是,問題是,當海瑞穿上官服時,氣質似乎的下降的: 穿上官服後的海瑞氣質則打了折扣 為什麽會下降呢?正如剛才所說,問題出在服飾上。服飾不對,會影響整部劇的觀影體驗。至少對我這種比較苛刻的觀眾來說,是會影響的。 我想說的另壹個點是,胡子的問題。 《大明王朝》總體上保持不錯的氣質,原因在於除了太監,幾乎全部演員都是蓄須的。這壹點很重要。 唐國強導演過壹部電視劇《袁崇煥》,裏面的崇禎是這樣的: 《袁崇煥》中的崇禎,站在他周圍的是壹群同樣沒有胡子的太監 這部劇和《明妃傳》也有某些***同點:只要主角是年輕人,絕對不會有胡子。 在《明妃傳》中霍建華養過壹段時間胡子,但那是在被韃靼擼去時才有的。在回到京城之後,他又變成了壹個白凈小生。 我在這裏不是說古裝劇必須蓄須,而是說,假如蓄須,很可能在氣質上會高壹些。比如在《大明劫》中,蓄須的崇禎顯然在氣質上要上壹張劇照更具氣質: 《大明劫》中的崇禎 為什麽會氣質不足?問題主要出在服飾、發型和胡須上 我在剛才已經把明朝歷史劇中幾個導致角色氣質銳減的要素羅列了出來。在這裏我來先進行簡單的總結: 首先,服飾的對錯對明朝劇乃至整個古裝劇的角色氣質影響是最為關鍵的。 像《楊淩傳》這種劇的服飾,完全體現不出任何美感: 這都已經什麽年代了,《楊淩傳》的服飾實在是爛得讓人失望 其次是發型問題。 中國古代漢族,除了清朝之外,其他時候(包括元朝)都是束發的。所謂束發,就是將整個頭發全部包紮起來,在頭頂偏後的位置紮成壹個髻。 但我們現在的古裝劇,裏面的角色大多數時候都是長發飄飄的形象。比如何家勁飾演的《大英雄鄭成功》: 《大英雄鄭成功》中的鄭成功長發飄飄 這種長發飄飄的形象,顯然不如趙文卓飾演的束起頭發的鄭成功精神: 趙文卓飾演的鄭成功顯然更加精神 拍明朝劇,在頭發上配上網巾,當然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第三點是胡須問題。古代成年男子必須蓄須,不長胡子的男人有三種人:第壹種,女扮男裝;第二種,太監;第三種,確實存在部分不長胡子的男人。 成年男子不長胡子在古代是壹件很丟人的事。 我在這裏這麽說,很多人估計又要跳出來說我吹毛求疵了。但是,根據我的審美,或者說我對古裝劇的期待,我認為至少要保證絕大多數人是蓄須的狀態。這樣整部劇的氣質才能撐得起來。 《柳如是》電影中的錢謙益氣質就很足,因為完全符合我所講的上述三點 穿布衣,束發,蓄須,琉球人給我們提供了參照 我講了這麽多,很多人可能還是對明朝人"長"什麽樣子沒有太大的概念。所幸的是,同樣繼承大明衣冠的琉球人給我們留下了壹些珍貴的照片資料。 在照相技術發明時,我國正處於清朝末年,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古人照片肯定都是清朝人的: 清末照片 在同壹時刻,在中國東南角的島國琉球上,壹群自詡為"中華文明"繼承者的琉球人,正在遭受壹場變革。 這場變革來自於日本。 但在日本的入侵之前,許多珍貴的照片依然保存了下來,並且流傳到了今天。比如這張照片: 琉球人照片 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完整的漢家遺風。 如果要說明朝人長什麽樣,有何種氣質,我認為就和這張照片中的形象並無而至。頂多頭上再戴壹個網巾或者帽子。 從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第壹,人物嚴格束發,頭後面的頭發並沒有批下來。第二,身穿交領布衣,沒有花裏胡哨的修飾品或造型;第三都留有胡須。 類似的照片還有這張: 琉球人照片 照片中兩位老年人士,身上穿的衣服也很有漢家特色。 首先是,衣服總體上保持寬衣大袖的特色,腰間用腰帶束起;其次是,衣服的領子(交領)是從左向右紮到腰間的。這叫做右衽。古往今來,漢族用右衽。部分少數民族用左衽。 在這裏,衽就是衣襟的意思。 *** 的衣襟在很多時候和衣服主體的顏色稍有區分。 註意衣襟 左邊人的衣服比較明顯,衣襟是黑色,身上穿的可能是灰色。右邊的淺壹點,但也有不大明顯的顏 *** 分。 這都說明琉球的服飾和明朝服飾是壹脈相承的。 類似的照片還有壹些,總體上也都符合我本人對明朝服飾的想象: 右邊的白胡子老爺爺的氣質,說實話,很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 當然了,再提及壹下。明朝人戴網巾偏多,戴帽子的情況可能也很多。琉球的這些照片沒有出現網巾和帽子,但是關系不大。 我在這裏主要說的是氣質。 壹味參照韓國"李氏王朝"照片,反而有可能降低我們的審美 我們現在的古裝劇似乎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壹方面,部分導演繼續粗制濫造;另壹方面,模仿韓國古裝劇的趨勢似乎在升溫。 說不定現在已經很多人在研究李氏朝鮮的照片了——李氏朝鮮也堅持到了照相技術發明後才滅亡。 但我個人不建議對李氏朝鮮進行過多參考。為什麽呢?因為從明朝滅亡到照相技術誕生,中間隔了壹個大清。在這麽長的時間裏,韓國的服飾其實是發生了很大變化的。 比如這種照片,顯然大明遺風保留得也不多: 李氏朝鮮的平民服飾和明朝是不同的 我們只能說在上層建築,也就是官僚機構乃至皇室當中,李氏朝鮮基本保留了大明的特色。 比如這種照片: 李氏朝鮮的官員服飾格局也較小 但是,回歸我們今天的主題,依然存在壹個問題:寫實有余,但氣質不足。 妳可以說明朝官員穿上官服就和這種樣子類似。但是對古裝劇來說,這種扮相就缺少了壹些符合我們華夏民族文人的精神風貌。 換句話說,李氏王朝雖然繼承了大明衣冠,但氣度太小、氣質不足、格局不高。相比之下,琉球人的照片更加符合我們的想象。 古裝劇之美,美在氣質 是時候為今天的話題下壹個結論了:身穿右衽布衣,束發(包括網巾和帽子),蓄須,是我們"還原"明朝人的三件法寶。如果按照這種思路來考究我們的角色,我們就能將角色塑造得更加具有"傳統美"和"古典美"。 缺乏氣質,則難出佳作。 前些年上映的電影《柳如是》,雖然服飾上也稍有問題,但是其中的服飾、構圖、色調,其中所體現出的文化底蘊,都成就了角色的古典氣質。 電影《柳如是》劇照 我心目中的明朝,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的。

  • 上一篇:廉潔行醫格言警句
  • 下一篇:快板算樂器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