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臉節: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彜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壹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壹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壹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谷豐登。節日期間,村民都不準勞動,不準春碓、推磨。
2.火把節:
火把節是彜族的隆重節日,除富寧縣木央壹帶白倮人外,境內各地彜族均隆重慶祝,以至傳至漢族。據彜族太陽歷說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陽在運行軌道上最正的壹天,正午時太陽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這天當做喜慶的日子。六月是稻谷抽穗、包谷揚花、各種作物接近成熟的季節,也是各種害蟲危害莊稼的時候,所以在這個節日裏要點燃火把除蟲滅害,以保豐收。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指定場地,鬥牛、賽馬、賽歌舞;晚上舉著點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戲,以表示親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燒去相互身上的邪魔。此外,舉著火把巡繞住宅周圍、田間地頭以滅蟲除害,然後成群的人們圍在篝火旁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各支系活動形式及含意有所不同。阿紮從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下午至二十六日過2天半,除每天早晚獻祖宗外,第1天祭“蒼龍”,第2天獻“房神”,第3天獻“莊稼神”,有的還到地裏獻“雷神”,祈求保佑。節前每家都砍嫩松樹,並楔A木楔曬幹,制成火把,每天晚上獻祖宗飯時都點燃。晚飯後青年男女匯集空場,耍火把、彈弦子、跳弦舞,精神抖擻。火把打碰聲,愉快的歡笑聲,使村寨壹片歡騰。青年人興致越來越高,深夜不散。獻“房神”極嚴肅認真。在房後立祭臺,由當家人祭獻,獻物有壹小籮玉米,放1.65米麻布或白布、手鐲、戒指;加1碗大米,放1個雞蛋;籮前置1碗清水,3個酒杯。把16.5厘米長的3節松枝、杉松枝和麻栗樹枝用紅、白、綠、藍、青5色布條紮好,同幾根雞毛插在墻上。桌上殺公雞,桌下右邊殺母雞點血燒紙敬獻。相傳古時1對夫婦在火把節期間,為保護小孩,與暗中人房抓小孩的妖魔搏鬥重傷致死,被敬為房神。後代尊崇感激,每逢火把節都要在他們遇難的房後殺雞祭獻。昨科則較簡化,節日當天殺牛分吃。當晚煮糯米飯,按小孩個數煮雞蛋,獻在地上。家長提簸箕拍打念驅鬼詞,後舉火把用松香粒撲撒噴火驅鬼和蚊、蠅等。然後每個小孩分吃1個熟雞蛋,表示1年內不生病,事事如意。近年為保護森林和防止火災,耍火把已不再進行,其余活動大多如故。
3.草馬節:
草馬節流傳於阿紮支系。阿紮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尋路長途跋涉遷徙的役馬,並祈求保護莊稼,每年舊歷八月選屬馬或屬鼠日過草馬節。相鄰村寨不選同壹天,便於互相走親串戚,相互祝賀節日。這天家家做草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顏六色的駿馬;用南瓜葉做成馬籮,裝竈灰和草籽。當晚殺雞先獻祖宗,並塞雞肉和好菜進馬嘴,吃晚飯前放到村西方草叢裏。第二天將花草馬擺在大路兩側,讓眾人參觀評價,向優勝者學習。下午全村各戶獻過草馬,男女老少都到郊外吃午飯,看誰家吃得好,客人多,得到好評和吉利話。飯後舉行鬥牛活動,評壯牛冠軍,又是壹番熱鬧場面。節日裏本村男女和外來客自由玩耍,特別是夜間,唱曲子、吹竹笛、跳弦舞,熱鬧至深夜或次日淩晨始散。
4.二月八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彜族人民的年節,節日隆重而熱烈。各村寨都要舉行活動,其中“柵大路”、“祭密枯”是***同的活動。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樹枝把進入村寨的各條路口封柵起來,不準外人進入村寨。祭密枯活動在本民族內舉行,並且不準婦女參加。活動過程中,都說彜族話,不講漢語。活動先是叫“地脈”接“密枯”,然後舉行祭祀密枯活動,再由阿畢(彜族宗教人員)和童子以及青壯男人守密枯樹三天三夜,而打歌是各村寨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
彜族人民為什麽要在農歷二月初八日這壹天舉行如此隆重、熱烈的活動呢?傳說過去巍山彜族村寨中有位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老人,名叫密枯,住在離寨子壹裏外的窩棚裏。有壹年二月初八的中午,青壯勞力都下地幹活去了,寨子裏只剩下壹些婦女兒童和老人,密枯突然發現兩只餓虎向寨子裏撲來,老人、孩子危在旦夕。在千鈞壹發之際,密枯老人不顧自身的危險,口中壹邊大喊“孩子們快跑!”壹邊用隨身帶著的砍刀將路邊的樹枝、刺芭砍倒堆在路上柵封大路,拖延老虎進寨,在精疲力竭時,毫不猶豫地迎著老虎站在大青樹下,將餓虎引向自己。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老虎被射殺死了,村裏的人得救了,但密枯老人卻倒在血泊中。人們懷著沈痛的心情將密枯老人的屍骨葬在大青樹下。此後,彜族人把大青樹叫做“密枯樹”,“密枯樹”成為密枯老人的化身。彜族過“二月八”的習俗也就壹代壹代流傳下來。2007年3月27日(農歷二月初九),在巍山召開了“滇川黔桂四省(區)彜文古籍第十二次協作會”,會議確定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為中華彜胞***同祭祀南詔大土主的主祭日。
5.密士節
密士是樹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全村殺壹頭豬敬獻樹神。祈求樹神降福消災,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
6.沙戶比節
“沙戶比”為巍山彜語,意為“嘗新麥”,時間在農歷四月中旬。節日這天,家家戶戶用新麥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請親戚朋友嘗新,慶賀小春豐收。這壹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上糍耙等禮物回娘家探親。
7.土皇節
土皇節時間為農歷九月中下旬,巍山彜族選擇不屬於家人屬相日的壹天晚上舉行送土皇儀式。這壹天,人們要用竈灰從主房內屋到面房,再到圈房畫線,院心交叉線為中點,再畫圓,定四個角,形成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別插上壹枝松枝和栗樹枝,中央則插三枝,點香敬茶、米、酒、鹽等食物,並壹手抱公雞,壹手敲犁頭,口念“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已土,我家在某月某日敬獻土皇”。然後殺壹只雞,在五個方向插上雞尾毛,燒雞尾毛繞五個方位,待雞肉煮熟後再敬獻壹次,全家叩首,念“送土皇,保安康,保田地,保地基”的吉利。最後把所有的樹枝和香火送到房後路邊,然後全家聚餐。
8.咱喝戲節
“咱喝戲”巍山彜語為嘗新米飯,時間在每年農歷十月的壹天。這壹天,人們把收獲的新谷舂成谷米,叫回出嫁的女兒和上門去的兒子以及親友,殺雞嘗新米飯。嘗新米飯時要先祭祖,再敬老人。吃飯時,由壹位年長的老人致詞“咱喝戲,戲歐戲,遲尼汗麥萬,納海去以麥多啦”。意為嘗新米,嘗呀嘗,今年豐收了,祈盼明年更豐收。有的彜村還把新米舂成各種花樣的餌塊,著上色,分送給親朋好友和村中的老人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