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舞蹈有跳弦、羅作、跳三弦、披氈舞等。
1、跳弦
跳弦因舞者雙手持“煙盒”邊敲邊舞,故也被稱為《煙盒舞》。《煙盒舞》流行於雲南省中部和南部紅河、石屏、建水等地彜族支系尼蘇人居住地區。舞蹈分為“正弦”和“雜弦”兩類。“正弦”融雙人自娛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為壹體,主要傳統段子有《啞巴砍柴》等,舞姿優美輕盈。
而“雜弦”則是在“正弦”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而來的,是壹種表現人物、具有故事情節的歌舞小品。其中《啞巴摸魚》、《童子拜觀音》等具代表性的節目達百余種。當地所流傳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幾十年”的口頭禪,可說明《跳弦》在人們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2、羅作
羅作也稱“羅索”,是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南岸彜族支系尼蘇人中的另壹種圓圈舞。曲調歡愉跳躍,節奏鮮明而強烈,伴之以快速擺手、錯步、踏腳等舞蹈動作,特別受到青年們的喜愛。舞蹈人數不限,多成雙數圍成圓圈進行,並有壹定程序,以抒情性歌唱開始,歌唱時旁邊有樂隊伴奏。
3、跳三弦
跳三弦也稱大三弦、跳月,是雲南省中部地區彜族支系阿細人、撒尼人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節”不可缺少的舞蹈。
在篝火燃起時,人們圍著篝火跳躍、旋轉,有矮步頓足,有跳步搓腳;有拍手,有折腿。步調和諧,動作激烈,彰顯了“火”的本性。
4、披氈舞
披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彜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氈為道具,通過雙臂的伸展、收攏、擺動與身體旋轉,來模仿鷹、熊的姿態。該舞現已成為彜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披氈舞是彜族古代祭祀儀式中的壹種祭祀舞蹈,是對祖先和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的表達。